查询
中药材库
当前位置: 中药大全> 中药材库>

同仁堂中药质量,同仁堂中药好吗

时间:2023-02-03 01:30:56 编辑:admin  手机版
分享至:

同仁堂"一年六上黑榜",老字号为何深陷质量泥潭?

今天刚看到一则新闻,是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对这件事情我之前也有一些了解,大致就是同仁堂在很多的中药药材方面偷工减料,有些药品的成分、含量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其实这类的事情在里面前曝光出来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因为这老字号重在一个“老”字,人们都很难想象我们曾经常用的老牌子居然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

但是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不是加强质量上的严格把控,不是加强药材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保障,而是像一只失去了飞翔的心的鸟儿,即使拥有着翅膀,却只愿深陷在泥潭中而不肯努力去飞翔。就在这一年里,同仁堂在第一次爆出质量问题的时候为何没有任何改过的地方,居然六次“荣登”黑榜,放眼中国的老字号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知错不改”的,所以这不是老字号的深陷质量问题,在我看来这仅仅就是同仁堂这个公司的问题了。

为什么同仁堂没有采取措施而是不停的掩盖事实?

在2月18日,同仁堂在发布的澄清公告上说,“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北京同仁堂药材参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媒体所关注的“炙甘草”、“(烫)骨碎补”、“熟地黄”、“翻白草”为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和销售,非本公司产品;本公司未生产该类饮片产品。”这份公告的意思也就是说同仁堂并不承认这是母公司所生产的,而是母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打着同人放的旗号所生产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从母公司的说法上来看,这个子公司是有独立的法人代表的,所以不能被称为分公司,而从法律上来看其实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权也没有那么多,在某些方面上来说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以子公司自身的全部财产为限对其经营负债承担责任,简单的认为可以说母公司对子公司所出事情是有不必要负责生产的权利。但现在的子公司一般都不是像分公司一样是传承着企业的管理,最普遍的是小公司在运营情况不好的情况下卖其股份成为子公司,但是母公司在确定是否同意该公司能否成为子公司的时候都是有严格的考察要求的,从这个方面看来,母公司定期的检查不规范才会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2016年2月,山东省食药监局发布了《山东省药品质量公告》中,潍坊寿光市康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因售卖性状不合格的翻白草,遭到通报。

2016年8月,四川省抽验古蔺县中医医院生产的7批次非基本药物 “加味左金丸”产品装量差异登“黑榜”。

2016年10月,淄博市食药局网站发布《淄博市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统计报表(9月)》中,涉及的企业和个人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全部受到相应处罚,其中就包括北京同仁堂淄博药店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劣药。

2016年10月,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16年二季度药品监督抽验结果,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责任有限公司再登黑榜。

2016年12月,贵州省药监局官网发布《2016第二期贵州省药品检验不合格质量公告》中,将贵州省抽查检验情况及不合格药品的情况向公众予以公告,名单中,包括了北京同仁堂 (亳州)饮片有限公司生产的(烫)骨碎补、通化金马药业生产的二丁胶囊。

2017年2月,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了2016年下半年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结果,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责任有限公司因为炙甘草含量测定项目不合格而再登黑榜。

从这些刺眼的事实中,母公司在16年2月事情发生后仍然没有任何的改进措施,甚至每次都是依靠着说“该公式不是本公司”这样蹩脚的借口和理由来说事。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仔细观察同仁堂的股票涨跌上来看,同仁堂的股市已经呈现一直跌的状态下,这也正是因为人们开始对同仁堂的失望。其实,在零几年的时候,应该算是同仁堂的黄金时代了,这个时候本应该是巩固公司的最佳时机,而同仁堂却在这个阶段下不停的收购子公司,不断的了扩大“发展”,这才给现在的情景埋下了一个祸根。

除了这个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说,“中药饮片是中药产业链重要一环,但近年来,中药饮片屡次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知名企业出现质量危机反映的是整个中药行业面临的问题。”

从这个方面上来看,这中药行业的产业链还是有很大危机的,这方面的问题有相当大的部分还是出现在中药的原料上。行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行业内人士都是知道的,现在的原料走向上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的,一流的药材用于出口,二流的药材则流进了大医院,而那些不合格、劣质的三流药材甚至有些都是药渣子却都被做成了五花八门的中成药,这样也就是为什么中药的质量问题会如此频繁的出现,蔡宝昌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你按照标准来做,成本就会高,医院不接受,逼良为娼。”

除了这个方面影响了中药的原材料吗?我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像现在环境的恶化导致中药的原材料受到了污染,又或者是人们操作时工艺的渐渐流逝,而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对原材料制作上的监管过于软弱,甚至是可以说是医官相护,这才导致了中药材料方面越来越大的空挡。

那么为什么好的原材料回出口,而药渣子会被做成中成药来给我们自己的国人服用?

这正是因为国内的监管力度完全不够,因为外国对医药原材料的监管非常的严格,如果不是好的材料是无法进入国外的医疗系统的,而中国简直可以说是混水摸鱼,所以各个制造商当然是选择将好的原材料出口,而本国的制造就无所谓质量了,而且这样的同时是在减少制药的成本,在中国如此暴利的产业中,这样的高利润当然获得了各个制药厂们的喜爱,这才慢慢的演变成了现在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

同仁堂的质量文化是什么?

北京同仁堂历数代而不衰,载誉达三百年之久,成为中国医药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经营者坚持品质第一,从而为同仁堂树起了一块金字招牌。即使在动乱年代,同仁堂也不放松对质量的监控。

同仁堂质量文化可以概括为:“安全有效方剂;地道洁净药材;依法科学工艺;对证合理用药。”它所形成的一种对药品质量高度负责的文化理念,以药品疗效为核心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和现代制药规范,渗透于制药、营销管理和各项工作之中。

扩展资料

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的现代制药工业、零售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了十大公司、两大基地、两个院、两个中心的“1032工程”。

同仁堂人有信心有能力把同仁堂集团建设成为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国际驰名的中医药集团,通过全面提升同仁堂现有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水平,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

北京同仁堂再被批评,3年上黑榜23次,曾因蜂蜜造假被罚1400万元

北京同仁堂又因违规行为被通报批评。

日前(7月26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发布《对于北京阳光博爱医院等4家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处理决定的通报》显示,北京阳光博爱医院、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北方红旗机电有限公司医院、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等4家定点医药机构的违规行为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损失,在 社会 上造成不良影响,破坏了定点医药机构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因存在部分治疗项目无相关记录等问题,被处罚全市通报批评,并追回违规费用。

而健识局也注意到,北京同仁堂集团昨天(8月1日)在其官网上公布此次违规行为的情况说明。同仁堂方面称,此次《通报》中所描述的问题系2018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医保中心开展有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具体包括:部分治疗项目无相关记录。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在发现问题后,立即开展整改工作。2019年5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医保中心开展的“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中,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未出现违规问题,《通报》中所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得到主管部门认可。

北京市医保局要求全市各定点医药机构要引以为戒,严格执行医疗保险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珍惜定点医药机构荣誉,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此次同仁堂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存在治疗项目无相关记录将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接受怎样的处罚?

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办法(试行)》显示,定点医药机构应按服务协议约定做好参保人员的就医购药管理、诊疗项目及服务设施范围管理、药品管理、信息管理、费用管理等工作,按规定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医药费用。

若出现违反服务协议约定的行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视违约情形采取通报批评、黄牌警示、中断执行协议、解除协议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向 社会 公布,记入 社会 保险信用系统。

作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打击医疗机构骗保已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4月,北京市打击欺诈骗保专项工作全面铺开。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专项行动,希望能强化群众法律意识,鼓励 社会 各界参与监督,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构建全 社会 共同关注医保基金安全的良好氛围。

据健识局了解,此次专项行动主要将在三个方面集中发力:

根据北京市的统一部署,此次专项行动将进一步严厉打击医疗保障领域违法违规和欺诈骗保行为,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压实监管责任,堵塞制度漏洞,巩固打击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

事实上,近几年北京同仁堂问题事件频发,正在遭遇着信任危机。

2018年12月,有媒体曝光北京同仁堂下属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瓶装蜂蜜之受托加工方“盐城金蜂食品 科技 有限公司”, 存在“回收过期蜂蜜、涉嫌更改生产日期”的情况,并以暗访视频为证,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2019年2月,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局同日公布行政处罚结果,证实同仁堂蜂业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对其罚款超过1400万元,没收3300瓶蜂蜜等。

2月1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中国质量奖称号,收回证书和奖杯。业内普遍认为,尽管“蜂蜜门”对公司收入和利润方面的影响甚微,但此事背后暴露出同仁堂在产品质量管控以及子公司管理方面的漏洞风险,影响或远甚于财务之上。

与此同时,同仁堂还就产品质量频频爆出问题,近年多次因产品不合格被监管部门通报。仅2016年,同仁堂就因质量问题被“点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品种。

而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中,同仁堂以14次的“成绩”位居第二,其中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有5次上“黑榜”。

2018年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又发通告,北京同仁堂等企业生产的63批次甘草(甘草片)被曝不合格。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内,同仁堂已经23次上了质量“黑榜”。有分析人士指出,同仁堂作为百年老字号更应珍惜品牌爱惜羽翼,一旦真的失去消费者信任,老字号的优势也会被逐渐透支。

同仁堂"一年六上黑榜",同仁堂公司是怎么回应的?

同仁堂外发布澄清公告称

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的同仁堂再次遭遇质量信任危机。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

对此,上市公司同仁堂2月18日对外发布澄清公告称,媒体所关注的“炙甘草”、“(烫)骨碎补”、“熟地黄”等为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和销售,非本公司产品;本公司未生产该类饮片产品。

再陷质量危机

据了解,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炙甘草在天津市抽验结果为含量测定项目不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相关规定,其生产的(烫)骨碎补在贵州省抽验结果为不合格,其生产的熟地黄在湖北省抽验结果为含量测定不合格,其生产的翻白草在山东省抽验结果为性状不合格;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的药品加味左金丸因装量差异抽验不合格,同仁堂淄博药店因销售劣药被罚。

2月18日,同仁堂在发布的澄清公告中介绍,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北京同仁堂药材参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媒体所关注的“炙甘草”、“(烫)骨碎补”、“熟地黄”、“翻白草”为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和销售,非本公司产品;本公司未生产该类饮片产品。

不过,一位接近同仁堂(亳州)饮片的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上述说法也有偏差,翻白草并非公司生产,而是假冒公司产品。

此外,上市公司同仁堂还介绍,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为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外合资企业,其生产的品种与本公司不存在重叠的情况,媒体所关注的“加味左金丸”为该公司生产,非本公司产品。

对于同仁堂淄博药店出售劣药事件,同仁堂表示,该药店采购同仁堂系外企业生产的红参,渠道合法合规,厂家证照齐全并提供了红参产品质量合格的检验报告,后在抽验中发现该产品人参皂甙含量不达标,同仁堂淄博药店已及时终止与该厂家所有经营业务。

中药产品质量引关注

在老字号同仁堂产品质量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包括云南白药在内的中药生产企业也屡次面临质量危机。

“中药饮片是中药产业链重要一环,但近年来,中药饮片屡次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知名企业出现质量危机反映的是整个中药行业面临的问题。”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中药行业的飞行检查力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月9日发布《关于54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的通告》,涉及板蓝根等多种常见药,不合格项目包括性状、含量测定、二氧化硫残留量等。国家食药监总局表示,对上述不合格中药饮片,相关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采取查封扣押等控制措施,要求企业暂停销售使用、召回产品,并进行整改。对确实生产不合格饮片的生产企业从重处罚。

在史立臣看来,中药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产品质量这一关必须严守。但仅靠监管部门的飞行检查,中药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史立臣认为:“应该对整个中药产业链制定一套标准,按照标准进行生产、采购、流通、仓储、销售;在大型中药企业、生产基地设立检查机构;此外,还得强化对违规生产企业的处罚力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