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上珠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异名】阴证药、大部参(《植物名实图考》),叶上花(《峨嵋药植》),叶上果(《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西藏青荚叶或中华青荚叶的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①青荚叶(《植物名实图考》),又名:绿叶托红珠。
落叶灌木,高1~3米嫩枝绿色或紫绿色。叶互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椭圆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基部上方边缘具细齿,齿端具细尖,近基部处有刺毛状芽齿,两面均平滑无毛,光绿色;叶柄长1~2.5厘米,有时具针形分枝的小托叶,边缘具睫毛。花雌雄异株,绿白色,雌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上面中脉的近中央处;雄花10~12朵形成密聚伞花序;花瓣3~5,三角状卵形;雄花具雄蕊3~5;雌花子房下位,花柱3~5裂。核果近球形,黑色,具3~5棱。花期4~5月。果熟期8月。
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林下。分布陕西、河南、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②西藏青荚叶,又名:西域青荚叶。
落叶灌木,高达2~3米。嫩枝黄褐色。叶互生,薄革质,倒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1~15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具有尖尾,基部楔形,边缘具刺状锯齿,基部全缘;托叶边缘具钝齿。花雌雄异株,雄花成密聚伞花序,着生于叶上面的中脉上,近叶基部,或生于嫩枝上,雌花1~3朵簇生于叶上面中脉上,花瓣4,三角状卵形,浅紫色,雄花具雄蕊4;雌花子房下位,核果红色,具5梭。花期4~5月。果期6月。
多生于海拔1200~2400米的半阴斜坡或山地阴湿的林下。分布西藏、云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③中华青荚叶
落叶灌木,高1~3米,嫩枝紫绿色。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5厘米,宽9~20毫米,先端尾状,边缘除基部外均有稀疏锯齿,齿尖锐。花雌雄异株;雄花成聚伞花序,由嫩枝或叶上面中部生出,花梗长2~10(偶至25)毫米,花瓣3~5片,卵形,雄蕊3~5;雌花无梗,生叶面中部,子房下位,柱头3~5裂。核果黑色。
生于海拔1200~2300米的密林中潮湿处。分布甘肃、湖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等地。
以上植物的根(叶上珠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季或初秋叶片未枯黄前,将果实连叶采摘,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辛,平。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贵州药植调查》:"辛微苦,平。"
③《贵州草药》:"性平,味辛微甘。"
【功用主治】治痢疾,便血,痈疖疮肿,烫伤。
①《峨嵋药植》:"清火。"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补虚弱。"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除湿。治痢疾,粪后血及落胎。"
④《贵州药植调查》:"调虚损,止咳。"
⑤《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汤火伤,疮疖痈肿,无名肿毒,刀伤,蛇咬伤,胃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8钱。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痢疾;叶上珠、马齿苋、肥猪苗、薤白。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大便后出血:叶上珠、白芨、柿饼、三月蕉根、黄花根。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无名肿毒,蛇咬伤:叶上花、紫花地丁、马齿苋各一把,蜈蚣一条。共捣烂外敷,每日换药一次。(《陕西中草药》)
叶上珠
时间:2011-01-25 16:34:00 编辑:admin
手机版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