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
……
④《兵部手集方》:"疗肺嗽。"
⑤《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白鲜皮配伍应用
配白蔹,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敛疮生肌。主治湿热疮疡,痈疮肿毒,皮肤瘙痒,烧烫伤等。白鲜皮苦寒,鲜毒清热之力强,并能止痒;白蔹苦辛,能消肿敛疮,并具生肌之效,两药合用解毒敛疮,生肌止痒作用增强。
配苦参,清热解毒,利水除湿。主治湿热蕴结,小便不利,灼热涩痛等症。白鲜皮,苦参均味苦,性寒,均具清热、解毒、燥湿之功。但苦参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故两药合用解毒清热、利水除湿作用大增。
配茵陈蒿,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湿执黄疸。白鲜皮、茵陈均苦寒泻热,均具利湿退黄之功效。两药相须为用,其利湿退黄作用倍增。
配防风,疏风、清热、止咳。主治风热咳嗽。自鲜皮寒能清热,防风辛可发散解表、祛风。两药合用,可发散解毒,清肺热,而止咳。
配土茯苓,清热解毒,利关节。白鲜皮味苦,性寒,长于清热、解毒。土茯苓味甘,性平,长于除湿,利关节。两药合用,可治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
配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祛风、除湿,地肤子清湿热、利尿止痒。两药合用,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
白鲜皮附方
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鲜皮、防风(去叉)、人参、知母(焙)、沙参各一两,黄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圣济总录》白鲜皮散)
治痫黄:白鲜皮、茵陈蒿各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书》白鲜皮汤)
治鼠疫已有核,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服一升。(《补缺肘后方》)
疗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白鲜皮三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鲜汤)
治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本品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常用治湿热疮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者,可配苍术、苦参、连翘等药用;治湿疹、风疹、疥癣,又配苦参、防风、地肤子等药用,煎汤内服、外洗。
治湿热黄疸,风湿热痹:本品善清热燥湿,可治湿热蕴蒸之黄疸、尿赤,常配茵陈等药用,如茵陈汤(《圣济总录》);取其既能清热燥湿,又能祛风通痹,可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常配苍术、黄柏、薏苡仁等药用。
治慢性湿疹,荨麻疹:白鲜皮9g,白蒺藜12g,乌梢蛇9g,生地12g,防风、当归各9g,甘草6g。水煎服。方中白鲜皮祛风,为君药。(《中药临床应用》双白祛风汤)
中药白鲜皮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LD50 :本品和白附子水提取制成的散结片小鼠灌服的LD502g/kg。
毒性反应:散结片对犬每日l次喂饲3.63g/kg,连续6个月,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说明白鲜皮的毒性很小。
(三)临床观察
本品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白鲜皮有特殊的药香气,临床剂量过大(15——30g)有胃不适反应,在复方中要多用些和胃药。
【用药忌宜】
虚寒证忌服。
《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白鲜皮的食用方法
白鲜皮酒
【处方】白鲜皮3两,川独活3两。
【功能主治】产后中风,脉沉弦濇者。
【用法用量】醇酒5-6升,蒸窨。空心随量饮。
【各家论述】产后中风挟湿,而留连不解,不能流行血气,故肌肤顽木,痛痒不知。白鲜皮去风湿以理皮肤,川独活开经气以除顽痹。醇酒蒸窨,务使风散湿除,则营血灌注,而肌肤润泽,焉有顽痹之患乎!
白鲜皮七味汤
【处方】白鲜皮3两,干葛5两,黄芩3两,郁金3两,豉5两,栀子10枚,芒消6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黄疸初得,稍觉心中烦热,外状与平常无别,但举体正黄,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于平常,稍觉瘦悴乏力者。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纳芒消,分3次温服。相去如人行20里久,更服此汤,当得利,利后将息1-2日,则合后黄连丸服之。
【摘录】《外台》卷四引《许仁则方》
白鲜皮的真伪鉴别
正品:
白鲜皮为芸香科草本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呈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1—2厘米,厚2—5毫米。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白粉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带层片状,剥去外皮,迎光检视有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功能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
伪品:
八角枫皮:呈卷筒状或片块状,长5—20厘米,直径1—3厘米,厚1—2毫米。表面青灰白色或灰褐色,有细纵纹,内表面黄白色,光滑,质脆,断面黄白色,气腥味苦,有小毒。
金雀皮:呈卷筒状,长6—20厘米,直径1—2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栓皮多已除去,呈黄棕色,未去皮者呈棕褐色,平滑,有稀疏而明显的棕色横长的皮孔。内表面浅棕色,有细纹。质坚硬,折断面淡黄白色,带粉性,呈纤维状。气味微弱。
鸡根皮:呈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0.8—1.5厘米,厚2—4毫米。表面褐色或淡棕黄色,有较深纵纹或纵沟,可见明显圆形脱落的侧根痕。内表面黄白色,具细皱纹,质韧,折断面棕黄色。气微,味微甜,略苦。
臭皮:呈半卷筒状或瓦片状,长10—20厘米,直径2—5厘米,厚约2—5毫米。栓皮已除去。表面淡白色至淡黄白色,具有不规则的细纹理及茎枝痕。内表面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淡白色,纤维性。气臭、味辛涩。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3605 字) 展开全部内容
中药白鲜皮
1药用部位
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2别名
鲜皮、北鲜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3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全株具特异气味。根数条丛生,长圆柱形,具较强烈的羊膻样气味,外皮灰白色或近灰黄色,内面白色,木心坚硬,新鲜时易与皮部分离。茎直立,下部呈灌木状,外皮略带革质,常被白色细柔毛和腺体。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片,小叶片卵形至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略带楔状或左右稍不对称,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沿脉有细柔毛,叶柄及叶轴两侧有狭翼,狭翼密布明亮的油点。总状花序顶生,花轴、花梗、苞片及萼片均密被细柔毛和腺体,花瓣5。蒴果。
4产地分布
生于山阳坡疏林或灌木丛中,以及开阔的多石山坡、平原草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5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但以春季采挖者为佳。将根挖出后,洗净,除去细根及外面粗皮,纵向割开,抽去木心,晒干。
6药材性状
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1~2厘米,厚0.2~0.5厘米。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纵皱纹和侧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性小点,内表面淡黄色或类白色,有细纵纹,有时具小圆形侧根穿孑L。质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白粉飞扬.断面不平坦,乳白色,略呈层片状,迎光可见闪亮的小结晶状物。有羊膻样气,味微苦。
7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脾经、胃经。
8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9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内服煎汤,治疗湿热疮毒、黄水疮、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痹、黄疸尿赤等症。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10使用禁忌
虚寒证禁服。
11配伍药方
1、治皮肤湿疹、皮肤瘙痒:白鲜皮、苦参各90克,为水丸。每服6克,日2次,温开水送服。并可单用白鲜皮适量,煎汤,外洗。每日1~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鹅掌风:用白鲜皮入口嚼烂,手搓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3、治急性肝炎:白鲜皮9克,茵陈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4、治产后风虚:白鲜皮、独活各90克。为粗末,酒、水各二盏,煎取二盏。分三服。或单用白鲜皮亦妙。(《卫生易简方》)
5、治外伤出血:白鲜皮研细末,外敷。(《宁夏中草药手册》)
执业药师《中药知识二》真题(2)
A、炮附片
B、绵马贯众
C、地榆
D、狗脊
E、白芷
28.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切片近边缘处有一条棕黄色隆起或条纹的饮片是
29.呈不规则厚片,横切面有黄白色维管束小点5~13个环状排列的饮片是
30.呈不规则的类圆形片或斜切片,切面木部有放射状文理或皮部有众多黄棕色棉状纤维的饮片是
(31~33)
A、商陆
B、防风
C、川木香
D、松灵
E、天南星
31.具有“怀中抱月”性状特征的药材是
32.具有“油头”性状特征的药材是
33.具有“蚯蚓头”性状特征的药材是
(34~37)
A、甘肃
B、河南
C、四川
D、云南
E、吉林
34.牛膝的主产地是
35.当归的主产地是
36.人参的主产地是
37.木香的主产地是
(38~39)
A、草酸钙结晶
B、草酸钙簇晶
C、草酸钙砂晶
D、草酸钙方晶
E、碳酸钙钟乳体
(40~41)
A、苏木
B、钩藤
C、木通
D、大血藤
E、鸡血藤
40.主含生物碱类成分的药材是
41.主含蒽醌类成分的药材是
(42~44)
A、合欢皮
B、秦皮
C、白鲜皮
D、杜仲
E、地骨皮
42.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的药材是
43.外表面灰白色,有羊膻气的药材是
44.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密生棕色或棕红色皮孔,气微香的药材是
(45~46)
A、枇杷叶
B、大青叶
C、番泻叶
D、罗布麻叶
E、侧柏叶
45.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的药材是
46.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淡绿色或灰绿色,先端有小芒尖,边缘具细齿的药材是
(47~48)
A、花蕾
B、花粉粒
C、柱头
D、雄蕊
E、花柱
47.莲须的药用部位是
48.丁香的药用部位是
(49~51)
A、地肤子
B、 莬 丝子
C、决明子
D、牛蒡子
E、枳壳
49.略呈铃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的药材是
50.呈扁球状五角星形,外被宿存花被的药材是
51.呈半球形,外果皮有颗粒状突起的材料是
A、吴茱萸
B、巴豆
C、栀子
D、薏 苡 仁
E、补骨脂
52.含生物碱类成分的药材是
53.含环 烯 醚 萜 苷类成分的药材是
54.含香豆素类成分的药材是
(55~58)
A、麻黄
B、茵陈
C、广藿香
D、蒲公英
E、益母草
55.显微鉴别可见乳汁管的药材是
56.显微鉴别可见下陷气孔的药材是
57.显微鉴别可见间隙腺毛的药材是
58.显微鉴别可见“T”字形非腺毛的药材是
(59~60)
A、冬虫夏草
B、茯苓
C、海藻
D、灵芝
E、松萝
59.药用部位为干燥菌核的药材是
60.药用部位为干燥地衣体的药材是
(61~62)
A、海金沙
B、青黛
C、儿茶
D、冰片
E、五倍子
61.置火中燃烧时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的药材是
62.用微火灼烧时发生紫红色烟雾的药材是
【63-64】
A、地龙
B、蛤 蚧
C、全蝎
D、石决明
E、蜈蚣
63.原动物属于鲍科的药材是
64.原动物属于壁虎科的药材是
【65-68】
A、干燥卵鞘
B、干燥胆结石
C、干燥内壳
D、雌虫干燥体
E、雄虫干燥体
65.海螵蛸的药用部位是
66.土鳖虫的药用部位是
67.桑螵蛸的药用部位是
68.牛黄的药用部位是
【69-72】
A、自然铜
B、赭石
C、雄黄
D、锻炉甘石
E、生石膏
69.呈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体轻、质松软而细腻光滑的饮片是
70.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的小块,白色至类白色,具有纵向纤维状纹理的饮片是
71.呈不规则形的小块,表面棕红色至暗棕红色,有的可见圆形突起或凹窝的饮片是
72.呈不规则形的小块,外表面黄棕色至黄褐色,碎断面淡黄色并具金属光泽的饮片是
三、多项选择题
73.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主要有
A、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B、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C、有的药材本草记载不详
D、药材产地加工方法不当
E、有的药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74.植物药的采收原则有
A、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宜在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时,春初发芽前或刚出苗时采收
白鲜皮的功效是什么?
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
白鲜为茎基部木质化的多年生宿根草本,高40-100厘米。根斜生,肉质粗长,淡黄白色。茎直立,幼嫩部分密被长毛及水泡状凸起的油点。叶有小叶9-13片,小叶对生,无柄,位于顶端的一片则具长柄。
椭圆至长圆形,长3-12厘米,宽1-5厘米,生于叶轴上部的较大,叶缘有细锯齿,叶脉不甚明显,中脉被毛,成长叶的毛逐渐脱落;叶轴有甚狭窄的冀叶。
扩展资料
白鲜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对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根皮横切面:白鲜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有横长大型裂隙。韧皮部宽广,细胞排列疏松,有裂隙;韧皮射线宽1-3列细胞。皮层、韧皮部散有单个纤维,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极厚,木化。
野生白鲜多生长在向阳山坡、林缘及低矮灌丛间,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照,耐严寒,耐干旱,不耐水涝。种子圆球形,亮黑色,千粒重20~21g,适宜发芽温度16 ℃ ~20 ℃。条件适宜时,播种后15~18 d 出苗,当年生株高20cm以上,主根长15~20cm;3 年生苗开始开花结实。栽培白鲜生长期150d左右,4月下旬返青出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鲜皮
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生地的功效和作用吧,仅供大家参考。
生地的简介
生地也叫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厘米,全植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根壮茎肥厚肉嫩,呈块状,圆柱形或组锤形,直径2.5~5.5厘米,表面橘黄色,有半月形节及芽痕,茎生叶丛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某部渐窄,下成生叶柄,边缘具有不整齐钝齿,叶上面多皱,下面带紫色。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熟地黄为生地黄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切厚片用。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李时珍对生地黄的评价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
1、化学成分
地黄根茎主要含B-谷甾醇与甘露醇,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还含地黄素、生物碱、脂肪酸、梓醇、葡萄糖与0.0053%的维生素A类物质;根又含水苏糖、4.2%精氨酸与3.O%r-丁氨酸。怀庆地黄的根茎也含甘露醇、水苏糖、0.11%的梓醇、蔗糖、4.2%精氨酸、3.O%r-丁氨酸。干地黄中分得糸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胡萝卜甙及S8环状化合物。
2、功效与作用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清热、生津、润燥、调经、凉血、止血。
3、临床应用
3.1、用于温热性疾病。有舌绛、口渴、便秘、睡眠不安证候的,可用生地配玄参、麦冬等清热,方如增液汤。所谓增液,并不是真正能够增加体液,只不过是通过清热而使体内水分消耗减少,譬如釜底抽薪,去掉了热源,水分蒸发自然减少。
3.2、用于治疗血热而致的出血。治吐血、衄血,可配茅根、芦根;治尿血,则配木通、车前子;治痔疮出血,可配槐角、地榆,方如凉血地黄汤。但如血证因阳虚、气虚引起,或因出血两致阳虚、气虚,则不宜用生地。
3.3、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在养阴清热方剂内,生地常不可少。一般配鳖甲、地骨皮、知母等。治疗阴虚所致喉痛(慢性咽炎),可用生地配甘草、薄荷、山豆根等。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大便干结、习惯性便秘,可用生地60g煎水饮,或加瘦猪肉60~120g同煮汤服。
3.4、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皮癣等)。配蒺藜、白鲜皮、防风等,方如生地消风饮;或单用生地,每日90g,煎成300毫升,分1~2次服完。如为“血热”所致的疮疤,则用生地30g,夏枯草15g,水煎服。
生地的副作用
生地性寒,所以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应忌服生地。《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生地黄性寒而滞,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虚寒(虚弱)、大便溏薄、胸闷食少、气滞痰多者不宜应用。《药性论》:忌三白,指生地与萝卜、葱白和薤白相克。一般来说,生地在作为中药煎服的时候,用量是10到30克,鲜地黄的量会加倍。不过需要注意鲜地黄性寒,脾虚湿滞的人,不能使用。
生地市场信息
1、生地的价格
生地的市场价在2.5元/50g。
2、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的块状或长条形,纹锤形,全体扭曲皱缩,大小不一,直径1~5厘米,长5~15厘米。每支重量10~125克。表面灰棕色,多皱褶及沟纹,粗糙。质地致密,断面紫黑色或乌黑色,油润有光亮。气微香,味微苦甜。以肥大,质致密沉重,断面油润,紫黑色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