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图片_山药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中药大全 92607阅读

山药图片

山药

山药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薯蓣”。山药之命始见于《本草衍义》。商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毛山药与光山药两种。

别名:怀山药。

来源: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薯蓣除去外皮的干燥块根。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产地:原产山西平遥、介休,后主产河南博爱、武陟,温县,现除西北,东北高寒地区外其它各省均有栽培。两广及福建等地多有野生。

采集加工:冬季地上苗枯萎后采挖,挖回块根,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进外皮及须根,放熏炕中用硫磺熏8~11小时,待山药变软,取出进行烘晒到外皮收干时,再放入炕中熏蒸24小时,使内在水分向外散发,山药又回潮变软、再次进行烘晒到外皮干硬后,停止烘晒,堆垛发汗,而后反复烘晒发汗数次,直至全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顺直的毛山药,用清水浸润均匀后,放平板上,用木板压于山药上进行搓揉,使成圆柱形,两端切齐,趁潮湿用硫磺再熏一遍,晒干后,打磨光洁即为光山药。

性状鉴别:毛山药略呈圆柱形,微弯曲稍扁,一般长10~25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白色,有的带纵沟皱,有的略平坦,未去尽栓皮或须根深陷处则带有深褐色斑块或小点。两端不平齐。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质,显颗粒状,无木质纤维组织。气无,味甘淡、微酸。

光山药呈圆柱形,一般长10~2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洁白光滑,两端平截。余与毛山药相同。两种山药,均以条干均匀,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皂甙、粘液质、精氨酸、尿囊素、淀粉酶、胆硷等。

功效与作用:1、益气补脾:与其所含营养成分和粘液质、淀粉酶等有关,有滋补作用,能助消化、补虚劳、益气力、长肌肉;2、止泻;3、祛痰。

炮制:切片,生用或麸炒。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肺、肾经。

功能:健脾开胃,补气养阴,止泻涩精。

主治:脾虚泄泻,虚劳久嗽,消渴遗精,带下尿频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脾肾虚证,作一般滋养补益药用。如属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体倦神疲,配白术莲子肉、党参等;如属肾阴虚损,表现遗精、盗汗等症状,配熟地、山茱萸肉等。

2、用于脾虚泄泻,大便稀溏如水样,含不消化食物,可与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配伍,方如参苓白术散;或配葛根、茯茶等,方如山药汤。又可重用山药一味,以补脾止泻、助消化,其法为每日以山药60g煎水代茶。小儿脾虚之消化不良兼有虚汗,则以山药12g、浮小麦9g、神曲9g、苡米9g煎水代开水服。

3、用于肺脾两虚之慢性咳嗽,表现为痰多清稀、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精神困倦等(可见于肺结核),常用山药配党参、川贝、茯苓、杏仁等补气和止咳化痰药,方如和肺饮。

4、用于治疗消渴症(病情相当于轻型和中型糖尿病),效果颇称满意,可用单位作为食疗,或每日以150g煎水代茶,长期服用;也可配黄芪天花粉麦冬生地等,方如山药消渴饮。

此外,因服寒凉药过多而致大便滑泄,也可用生山药60~120g浓煎服用以止之。

使用注意:属于炎症腹泻者忌同;大便干结者慎用(多服反易致气滞);脾虚而腹虚胀满闷者也应慎用。又本品与硷性药混合,或煎煮时间过久,会使含淀粉酶失效。

用量:9~30g,大剂用至90~120g作食料时适量,大量可用至250g。

处方举例:1、山药汤:淮山30g,豆蔻9g,煨葛根9g,茯苓15g,银花9g,灸甘草6g,水煎服。

2、和肺饮:淮山12g,党参9g,茯苓9g,百合9g,杏仁7.5g,灸甘草7.5g,水煎服。

3、山药消渴饮:黄芪12g,党参15g,天花粉6g,麦冬9g,生地15g,水煎服。

:1、山药过去规格繁琐,按产地及根条粗细长短,分成很多名称,如山西产的称西超,产河南的称坏超,又各分若干等级。并有因根条体质坚重而命名的鸡骨山药等。1964年商业、卫生两部颁发了54种中药材规格试行标准,根据山药的支条大小颜色的黄白,将光山药订为1~4等,毛山药1~2等,但均系指家种的长条形山药加工的产品。此外江南地区,尚有野生或栽培的“脚板薯”加工的产品,薯形粗短,表面略平坦而无抽皱,中心多有细孔隙,粉质洁白,现多产于广西,运销全国。也有的地区因其块大内部不易干燥,加工时切成长方条形,称方山药,如四川,多地产地销。

2、光、毛山药的疗效相同,为了节省劳力和加工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搓圆打光工艺,现国内销售以毛条山药为主。出口外销,则仍保持加工山药的传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