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图片_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中药大全 162267阅读

防风图片

防风

防风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明防风。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均为野生。

别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单一,根头部有纤维状棕黄色粗毛。根生叶有长柄,基部稍抱茎,叶片三角卵状,二回或近三回羽状分裂。茎生叶较小,生于叶鞘上。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白色,双悬果。

产地:1、东防风生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2、西防风生产与内蒙、河北。

3、水防风生产于河南郑州、洛阳汜水等地。

性状鉴别:东防风:圆锥形,长约20~50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顶端钝尖,有密集的细环节如蚯蚓,俗称“蚯蚓头”或“旗杆顶”。细环节上带有部分黄色纤维状毛须,系叶基部残存的维管束。细环节之下多纵皱并有横长皮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中间有黄色圆心(木质部),心外有棕色环(形成层)、最外层淡棕黄色(皮部),有裂隙。微有香气。味甘后微苦。

西防风又名口防风,形态基本与东防风相同,唯顶端环节较小,残存维管束较多(俗称扫帚头),皮色较浅,纵皱较多。断面及气味亦与东防风同。

以上两种均以根条肥大,平直,皮细质鞣糯,断面黄白色,中心色黄,显菊花心者为佳。

水防风:又名汜水防风。细长条形,弯曲不整,长约15~25厘米,直径约0.5厘米。表皮土黄色,顶端有短芦,下多纵皱。少有小歧根及微凸起的须根痕。质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黄色,有黄色圆心,味甘。

以条长均匀,不带芦头,体柔,断面黄白色,中间有黄色花纹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甘露醇。

药理作用:1、发汗解热,动物实验已证实有中等度解热作用。

2、镇痛。

3、利尿。

4、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膀胱、肺、肝、脾经。

功能:发表散风,胜湿解痉。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湿所致的头痛、目眩骨节疼痛、破伤风等症。

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关节和肌肉风湿。主要作用是祛风(即通过解热、发汗、镇痛等作用解除风邪引起的症状)。防风的药性较缓和,发汗力量不如麻黄、桂枝,性味的辛燥不如羌活,故称为“风药中之润剂”。

治感冒常与荆芥同用。防风与荆芥作用上的差别是:防风性较荆芥为温,且能胜湿(即治疗由湿引起的症状),故治疗风湿痹痛用防风而不用荆芥。

如外感寒邪,伤湿感冒,恶寒无汗,则配苍术,方如海藏神术汤。

2、用于治偏头痛。配白芷、川芎,尤其是体质平素虚寒而又有头痛、头晕者,或头痛与风湿有关者更适用。

3、用于止痒。常与荆芥、薄荷配用,其作用仍属祛风范畴(中医学认为痒疹也属“风”症)。

4、用于治疗痛泻(即肠鸣腹痛,泻时有痛)。中医认为这种痛泻由于肠内有“风”邪又有“湿滞”,故治疗上有防风配白术,达到祛风去湿目的,方如痛泻要方。

用量:3~9g。

处方举例:1、神术汤(王海藏):防风6g、苍术6g、灸甘草3g、葱白9g、生姜9g,水煎服。

2、痛泻要方(《景岳全书》):防风9g、白术9g、白芍12g、陈皮6g,水煎服。

注:除以上三种防风外,还有四川、云南、新疆等省产的不同形态的防风。如竹叶防风、竹节防风、细叶防风等,但都属于地产地销。河南的汜水防风主销中南区。东防风与口防风运销全国并出口。京津两市习销东防风和口防风两种。

西防风中常混有伞形科植物沙茴香的根(俗称白马肉),其根上粗下细,不分歧。外皮黄白色,皮质坚硬,折断有木质心,可由上部用手劈成两开。防风则不能劈开,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