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图片_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中药大全 130051阅读

甘草

甘草图片

中药甘草

甘草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味甘甜故名。

甘草产地甚多,质量不一,商品规格较为复杂。为了简化规格,便于国内统一执行,1964年商业、卫生两部颁发了“五十四种中药材商品规格试行标准”。以内蒙古为中心,将甘草分为西草和东草两类。

别名:甜甘草。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和光果甘草等的干燥根和根状茎(芦头)。多为野生。

产地

西草:系指内蒙古西部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所产皮红、粉性足的优质草。

东草:系指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河北、山西等地所产的甘草。也包括新疆部分产品。

性状鉴别

西草:根呈长圆柱形,斩头去尾,规格品常加工成长23~50厘米,直径0.7~4厘米。两端平齐,有的口面中央有下限的小坑、习称呼叫眼。外皮紧细而有抽沟或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表面红棕色至暗棕色。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折断面呈纤维状,外层为红棕色的栓皮层,内部呈黄色或淡黄色,粉性足,形成层环较明显,髓部少见,根茎部则可见髓,射线自中心向四周射出,略弯曲往往形成裂隙。无气,味甜。

以条粗,色红,皮细,体重质坚实(有骨气),口面光洁,粉性大,中央抽缩下陷成小坑者为佳。

规格

1、大草:直径2.7~4厘米,长23~50厘米。

2、条草:一等直径1.5厘米以上,二等直径1厘米以上,三等直径7毫米以上。长度均在23~50厘米。

3、毛草:为根呈圆柱形而弯曲的小草,去净残茎,无疙瘩头,长短不分。

4、毛疙瘩:为加工条草斩下的根头,大小不分。

5、草节:为甘草的断节,长7厘米以上,直径7毫米以上者。

东草:根呈圆柱形的长条,头端带有根状茎,呈结节状,上端粗向下部渐细,并有去掉支根的痕迹。长40~80厘米或更长,直径0.5~2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灰褐色,皮粗糙,横长皮孔显著,栓皮易剥落。体松质轻,不易折断,断面黄色,粉性小。气无,味浓甜。

以条粗长,外皮红,内色黄者为佳。

规格:也按根条粗细不同,分为1、2、3等。疙瘩头以下3厘米处,直径1.5厘米以上,长60厘米以上者为一等。直径1厘米以上,长50厘米以上者为二等。直径0.5厘米以上,长40厘米以上者为三等。三等以外,长短不分,兼有疙瘩头,直径在3毫米以上者,称毛草。

以上两类甘草,是按一段性状结合品质划分的,但因产区土质及植物来源不同,不能截然分开,主要是以品质区分,不受地区限制。各地产品,符合那类标准,即归那一类。

主要成分:含甘草甜素(甜味成分),为甘草酸的钙、钾盐。甘草酸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另含甘草黄素、葡萄糖、甘露醇、苹果酸、天门冬酰胺等。

药理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现已证实其作用为:

1、解毒。对多种药物和毒素有解毒作用,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可能通过吸附作用和类肾上腺皮激素作用而解毒。前人认为甘草能“解百药毒”、“调和百药”,与此作用有关。

2、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有效成分为甘草次酸,能使水、钠潴留、血压增高、钾排出增加,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3、解痉。抑制平滑肌活动,对实验动物离体肠肌稍有接痉作用。前人所称“缓挛急”可能与此作用有关。

4、抑制胃酸分泌。动物实验证实能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5、祛痰。为保护性祛痰药。

炮制:切片,生用或蜜炙。

性味:甘,平。

归经:入十二经。

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为缓和剂调补药。

主治:脾虚气弱,咳嗽气喘,痈疽疮毒,尿道疼痛及调和药性等。清火生用,补中炙用。

临床应用:作为缓和剂调补的要药,凡需缓和药性以及兼顾中气时,均可用甘草。

1、调和药性,在复方作为佐、使药使用,以缓和药物作用的猛烈和刺激性。配热药能缓其热,配寒药能缓其寒。如麻黄汤用甘草缓和麻黄、桂枝药性,使不致过于辛燥;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缓和大黄、芒硝的烈性,使泻下力不致太猛;又如甘草与半夏、细辛同用,能和解后两药的辛麻味。

2、健脾胃气,可用炙甘草。凡治脾虚便溏、胃虚口渴、肺虚咳嗽,在补益剂内炙甘草常不可少。至于炙甘草汤,更是治疗心血虚所致的脉结代(心律不整)、心动悸的名方。此方以炙甘草为主药,取其甘温健脾益气,再配其他补益药,健脾而养心,益气而补血。

3、泻火清热,可用生甘草。治疮痈肿痛,尤其咽喉痛、口疮、乳痈等,初起症状不剧时,可单用生甘草一味,也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甘草桔梗汤即重用甘草以解热毒,治咽喉疼痛(咽炎)、肺痛吐脓(肺脓汤);泻黄散也可重用甘草与其他清热药配伍,治胃热口疮。至于治湿疹和面部痤疮。可用甘草45g,银花30g,水煎服。

4、缓急止痛。“急”指筋肉拘急火挛急(即抽搐或痉挛,甘草能抑制平滑肌活动,故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止腹痛,常与白芍配伍,方如芍药甘草汤,可治小腿腓肠肌痉挛。又如胃脘痛剧烈(胃痉挛痛)),服其他药不止,可用甘草120g,白术30g,水煎频服。

5、用于热咳、燥咳,如上呼吸道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痰不多,黄色,难咯出,或干咳无痰。甘草在汤剂中能保护发炎咽喉和气管的粘膜,减轻刺激,有助于止咳,多与杏仁、川贝、前胡、桑叶等止咳化痰药同用。

6、用于解读,为解读要药。前人用的各种解读方剂,总离不开一味甘草,或单味煎水服,或配绿豆等煎服。

此外,甘草还用于治疗溃疡病,可制酸而止痛,单用,或配乌贼骨,瓦楞子等;治轻症的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用甘草末或用甘草流浸膏,都有一定效果。又由于甘草有甜味,也有用作矫味剂,在小儿药中尤为多用。

使用注意:1、甘草生用则通,炙用则补。生甘草以清火解读见长,炙甘草则以补中益气较胜。治疮痈、湿疹、感冒、发热、干咳,用生甘草较好;治胃寒气弱、血亏阴虚,与补药同用,或用于调和药性时,则用炙甘草较好。

2、粉草(即粉甘草)为甘草之一种,色黄、粗大、结实、有纹,粉性较强。用于清火解毒,祛痰较好,例如热咳、燥咳可用银花煎汤送服粉草末。又小儿遗尿可用粉草煎汤,每夜饮服。

3、甘草梢为根梢部切片晒干而成,有利尿作用,治热淋(急性尿道炎等)或火盛而致的小便短赤、尿道作痛(所谓茎中痛)。

4、下列情况不宜用甘草:1、湿盛者(腹满、呕吐、肿胀等);2、在渗利、去湿、攻下的治疗中,如要药药物迅速发生效力,不宜用甘草配伍。

5、甘草配海藻,前人说有相反作用,但古方也有用甘草配海藻治病,如《医宗金鉴》之海藻玉壶汤治瘿瘤,即以海藻与甘草合用。现代实践在治疗甲状腺肿时,海藻甘草同用,也未见不良反应。

6、关于甘遂大戟芫花反甘草问题。据近年来动物实验资料报道,甘草与甘遂配,如甘草量等于或小于甘遂量,无相反作用,有时还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但如甘草大于甘遂量,则有相反作用。另一实验结果是,甘草与甘遂混合应用后,豚鼠有严重反应(胃部膨胀,气胀)或致死。

大戟、芫花与甘草合用时,其利尿和泻下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并有使芫花毒性增强的倾向。甘草用量比例越大,其相反作用越强,反之无相反作用。

临床上,一般不把甘草与甘遂、大戟、芫花配伍入药。

用量:常用量3~6g。一般清热及调和药性可按此量。作主药用时量较大,用9~30g,大剂用至30~60g,甚至120g。

处方举例: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9g,党参9g,阿胶6g(溶化),生姜9g,桂枝3g,麦冬9g,火麻仁9g,生地15g,大枣18g,水煎服。

甘草桔梗汤(《伤寒论》):桔梗6g,甘草12g,水煎服。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甘草90g,防风120g,石膏15g,山栀仁3g,藿香21g,以蜜酒同炒至香,研成细末,充分混匀,每次3~6g,用水调服,也可按上述比例配方煎汤服。

:1、刮去外皮者称粉甘草,对质量并无补益,浪费很大,目前除出口仍刮皮外,内销商品,已取消粉草规格。

2、甘草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为了适应国外市场需要,仍保持一部分原有规格,现将主要产区及其产品特点,简述如下:

(1)梁外草:主产于内蒙古伊盟黄河以南的杭锦旗。体质坚实,沉重(有骨气),皮紧细,枣红色,口面光洁,大头中心凹陷,习称“胡椒眼”,粉性足,断面淡黄色。但根条两端粗细不匀,且显支叉痕。

(2)王爷地草:主产于宁夏巴盟的阿拉善左旗。体质较梁外草柔韧,外皮内色均较梁歪草深,根条两端粗细均匀,支叉痕较少,口面光洁度稍差,余同梁外草。

以上两种习惯认为质量最佳。

(3)内蒙古伊盟中心地区鄂托克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陶东、平罗所产的“西旗草”:伊盟达特旗所产的“上河川草”;以及陕北靖边、定边地带产的“边草”及甘肃民勤、庆阳、张掖、玉门等地所产的“西北草”。它们的共同点是皮色红褐、棕红或黑褐不等,内色老黄,体质较松,骨气差,粉性小,口面显裂纹。习惯认为梁歪草质次,但优于下河川草。

(4)下河川草:主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等地。皮灰褐色,根条两端粗细不匀,皮松,易剥落,粉性很差,质次。

(5)东北草:主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及黑龙江的呼盟所产者。皮紫红或暗红色,疏松,易破损。体质轻泡,粉性小,但味很甜、为标准的东草。

(6)新疆草:植物来源较多,除甘草外,尚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及黄甘草等。外皮棕褐色,大部刮白霜(习称碱皮)体质松坚不一,内色黄,粉性差,味甜而带苦。

(7)山西、河北所产的甘草,根条细小,多为毛草或乱草。

上述甘草,习惯虽有好次之分,但均同等入药。

3、甘草用途很广,除药用外,在食品工业上也广泛需要,如糖果、酱油、蜜饯以及卷烟等。现产区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及新疆已设厂就地加工,煎成甘草膏或甘草霜运输全国各地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