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是什么意思
北京同仁堂 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京药店老字号同仁堂是怎样创办的?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它的原名叫"同仁堂乐家老铺",创办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该店经营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以选料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药效显著而闻名天下。
同仁堂药店的创办人姓乐,原籍浙江宁波府。祖上早在明朝时已经来到了北京城。最初,他只是以摇铃走街串巷行医,兼卖点药维持生活。直到清初,乐家后代乐尊育进了太医院,才开办了"乐家老铺",后改名为"同仁堂",至此,为同仁堂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同仁堂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其作坊位于离大栅栏不远的打磨厂附近。1706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写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前人留下的训条,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才使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久盛不衰。
同仁堂由于经营有方,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药店已初具规模。同仁堂的更大发展,是在雍正年间从它为清宫御药房供奉开始。雍正元年(1723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在此后的188年的时间里(经八代皇帝),都是由同仁堂提供清宫御善药房的用药。
同仁堂最初供奉给御药房的只是一些生药材,但由于同仁堂制作的中成药,配方合理,质量好,疗效高,所以宫内御药房也令同仁堂派人进宫帮助制药。同仁堂为皇宫供奉药品,既为同仁堂提高了社会知名度,也为同仁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同仁堂和御药房打交道最大的好处是先取药款,后交货,这样一来同仁堂的经济势力会大大加强,也更具竞争能力。
同仁堂无论是在选料上,还是在制作上,都十分讲究。他们拥有的400多种中成药配方都配方合理,剂量合适,疗效显著。
在进货方面,清代后期,北京有天汇、天成、隆盛、汇丰等四大药行。这四大药行都和同仁堂有业务往来。同仁堂是药行中的大户,四大药行都是尽先由同仁堂选用。大山参、鹿茸等去营口药店采购,麝香就去河南挑选。
同仁堂在制作工艺方面,始终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作原则。有些药燥气盛,存放的时间越久,燥气越少,药味就越纯,药效也就越高。如虎骨酒要在缸里存两年再卖;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卖。这种做法,不仅积压成本,而且还要多占用设备及库房。但是,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同仁堂坚持这样去做,赢得了购药者的信任。
清朝末期,乐家繁衍为四大支。就是乐孟繁、乐仲繁、乐繁、乐季繁兄弟四人。
同仁堂由这四大支共同管理,规定每支每年从同仁堂领取一万两银子。另外还允许他们在同仁堂寄卖自家所制的丸、散、膏、丹等药品。
当时,同仁堂店中的职工,大多数都是非亲即友,所以职工也分派别。他们在向顾客推销药品时,都争着向进店买药的顾客介绍自己所依附者寄卖的药品。这种方式损害了同仁堂的公共利益,生意场面很是混乱,这对于同仁堂的发展大为不利。
后来,乐家四支家族的代表开会,共同议定,取消寄卖制,允许各支在外边开办店铺,可用"乐家老铺"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店名。此后,各支相继在外开办药铺。
民国十年(1921年),乐孟繁支开了乐家老铺"宏仁堂"药店。随后,乐仲繁支开了乐家老铺"宏济堂"药店,乐季繁支开了乐家老铺"达仁堂"药店。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从北京迁至南京,乐孟繁支的乐笃周在南京开设了南京"同仁堂"。这种做法违背了当初制定的"家庭协议",得到了其它三支的一致反对,并为此事大大争吵。
在众人的压力之下,当时北京同仁堂的大掌柜乐信申(乐笃周的哥哥)不得已而辞职,这事才算消停下来。
乐家分支后,乐孟繁支开设了南京同仁堂一个、宏济堂三个、乐仁堂五个、宏仁堂四个;乐仲繁支开设了颐龄堂一个、永仁堂三个、怀仁堂一个、沛仁堂一个;乐叔繁支开设了济仁堂两个、乐舜记一个、宏德堂一个;乐季繁支开设了达仁堂十个、树仁堂一个。这三十多号"乐家老铺"遍及天津、上海、长春、西安、长沙、福州、香港等地。北京同仁堂遍布全国各地,对同仁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仁堂为什么叫“同仁堂”
根据中国商业出版社于去年出版的《国宝同仁堂》一书撰写,北京同仁堂的前身是乐家老铺,过去是乐氏家族“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几百年以前,在江浙一带,当地老百姓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郎中,穿布鞋披布衣,从这家到那家问医、行医、卖药,老郎中与村人相处融洽,既治病救人,又谈天说地,闲话家常。这位老郎中,当地人称“乐家老郎中”,他就是乐家的祖先。乐氏的宗族意识很强。宁波乐氏始祖乐人规为了不让乐氏宗族失序,纂修了乐氏宗谱,并以乐汝贞为第一世祖,在宁波居住繁衍了31世代以后,乐家才有人迁往北京,在那里才开始了北京乐氏家族。
乐氏家族迁往北京后,起初还是当铃医,靠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和当时被达官贵人重视的正统坐堂中医相比,铃医在旧社会是一种民间医生,自成体系。民间的称号有串铃医、走方郎中、草泽医等等。他们当中有者针药独特,治病有速度,有验、便、廉的特点,医疗上常常能见其效。那时,乐家后代乐良才继承祖传经验,经常出没于北京街头巷尾,手摇串铃,周游四方,治病卖药,很受百姓欢迎。
乐家从民间铃医转变为正统中医,始于乐良才的儿子乐廷松。乐廷松除了象父亲那样走街串巷,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大城市的行医需求,开始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经过乐氏两代人的艰苦努力,至四世乐显扬时,他钻研医药之术,后来成为清朝太医院的吏目,也就是掌管御医的高级医官,这才完成了朝向正统中医药转变的使命,结束了乐氏祖传的铃医生涯。
乐显扬于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是个历史的起点,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乐氏家族把该年定为北京同仁堂诞生之日,而乐显扬就成为北京同仁堂的肇始之祖。 乐显扬认为,“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他亲自拟定了堂名“同仁,为何起用这两字?他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
同仁一词源于《易经》,意思是和同于人,宽广无私,有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之意。
关于这名字由来,同仁堂有另一佳话。同仁两字,原取自乐氏家传铃医留下来的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铜人的模型是根据北宋名医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而成。乐氏家族原想用铜人为设堂制售药物的奇异标志,后因考虑到铜人全裸而不雅观,转而联想到“铜人”的谐音“同仁”二字。
北京同仁堂为什么有名
因为北京同仁堂是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所以北京同仁堂出门。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同仁堂文化质量观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
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另一个是同仁堂的外在压力。这外在的压力就是皇权的压力,因为是为皇宫内廷制药,故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
历代同仁堂人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四大制药特色,生产出了众多疗效显著的中成药。
1989年,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仁堂
同仁堂的由来
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就应种什么因。善良之人,必有福报。
(网络历史典故)
相传,康熙皇帝得过一种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宫中御医用遍了各种名贵药材,都不见病情好转。康熙一怒之下,便不再用药。
这天,康熙独自微服出宫,遇到一个小郎中。小郎中给康熙开了药,是用大黄浸泡五天。
康熙心想,宫中那么多名医都治不好的病,这最简单的大黄能治好吗?郎中看康熙面露疑惑,便说:“你先拿回去用,如果治不好,我分文不收。”
康熙用过之后,果然没几次就好了。再次来到药铺向郎中道谢,要给郎中报酬,但是郎中还是分文不收。他对康熙说:“我看您气宇非凡,只是想交个朋友而已!”
康熙大笑:“以你超高的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当御医,到时候就飞黄腾达,不用守着这小小的药铺,也不用过得这么清贫了。”
郎中说:“兄长,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我只想建一个药堂,造福百姓。”
后来,康熙帮助这个郎中建立了一个药堂,名为“同仁堂”。从此以后,同仁堂这个百年老字号的药房一直流传下来,至今仍兴盛不衰。
同仁堂的品牌含义是什么
同仁堂的经营宗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八个字是赵朴初先生所书。其含义是指同仁堂崇尚“仁德”精神。“仁德”本意为仁者爱人,也有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之意,亦指同仁堂人坚持真理、正义的品行和“先难而后获”,对社会多做贡献的理想追求。发扬“仁德精神”,对内可以修身、敬业、求人和;对外可以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济世养生”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表明同仁堂作为医药企业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已任,坚持以义取利,以诚守信的精神之道,以爱国爱人之心,仁药仁术之本,取信于民,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