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现市售商品多数为花鹿茸和马鹿茸,此外部分地区还是用白唇鹿茸和水鹿茸。
鹿茸(角)生长概述:鹿种类甚多,角形和岔数不一,上述四种鹿,雌鹿无角,雄鹿均生双角。鹿角与牛羊角不同,为外无角质鞘,内无骨塞,每年脱换一次骨生骨化的分岔角。初生幼鹿当年不生角,只在头顶两旁生成效桃形突起的角基一堆,习称“草庄”。第二年春末夏初开始生角。幼角由草庄之上生出,外披毛茸,习称鹿茸。在茸角生长的同时,草庄与茸角的连接处生成一圈突起的疙瘩,习称“珍珠盘”。秋后毛掉皮脱,完全骨化,即为鹿角。转年老角脱换时连珍珠盘一并脱下,由草庄之上再生新茸。第一次生成的茸角至骨化脱落,不分岔,习惯称“锥角”,俗称“打鼓棒”或“一颗葱”。第二次生茸时开始分岔,主干习称“大挺”,由大挺上或由草庄上分生的第一侧枝。习称“人字角”;马鹿茸,习称“单门”。第三次生茸时分生第二侧枝。第二侧枝生出之后花鹿茸,白唇鹿茸,分三岔;马鹿茸因分生部位与其他鹿不同,紧靠们庄之上,习称莲花;水鹿茸至此截止,成为三岔定型角。第四次生茸分生第三侧枝,白唇鹿茸,习称四岔;花鹿茸至此截止,成为四岔定型角,因已近老化,习称毛角;马鹿茸则习称三岔。第五次生茸时分生第四侧枝,白唇鹿已成五岔定型角;马鹿茸则习称四岔。第六次只马鹿茸再分生侧枝,习称五岔,也已成为不再分岔的定型角。
采集加工:每年夏季在茸角生长旺期选锯。梅花鹿茸,水鹿茸以二杠、三岔为对象,成年梅花鹿茸每年可锯二杠两次,第一次在小满节前后;第二次在立秋节前后,第二次锯茸商品名再生茸。三岔则只能锯一次,时间在夏至前后。白唇鹿茸以“人字”、三岔为对象。马鹿茸以莲花、三岔或四岔为对象。锯下的茸角必须立即加工,先洗去表面的不洁物,用真空泵抽取大部分血液,无真空泵也可不抽,然后固定于特制的炸茸木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炸多次,使茸内血液排尽,烘烤干燥即可。猎杀野鹿后锯下茸角或连头盖骨一并砍下,除采用沸水烫炸的方法外,还有的用炒米煨干或用浓盐水浸渍后,用盐泥糊起,吊通风处自然风干等方法。
1、花鹿茸
别名:梅花鹿茸、黄毛茸、毛茸。
来源:为鹿科动物雄性梅花鹿尚未骨化的幼嫩茸角,锯下或砍下经加工干燥而成。多为人工饲养。
产地:主产于东北,以及天津、北京等地,其他地区也有饲养。
性状鉴别:商品分初生茸、二杠、三岔、再生茸、砍茸。分述如下:
初生茸角,呈圆柱形或圆锥形,略弯曲,无分岔。长15~30厘米,直径2~3厘米。皮红棕色或棕色,密生黄棕色或浅灰色细毛茸基部锯口略圆形,黄白色或带血污色,外围显骨质化,中部呈海绵样孔隙,基部外壁略有骨钉,气微腥,味微咸。
二杠,大挺圆柱形,直立,长15~18厘米,直径3~4厘米,顶端钝圆饱满,向内放稍弯曲,习称“弯头”,或稍有皱缩。眉岔亦圆柱形,斜向前伸,长9~15厘米,直径2.5~3.5厘米。全形略如拇指与食指,作八字样分开。皮红棕色或黄棕色,密生黄棕色或淡灰色细毛茸。据口卵圆形,黄白色或淡褐色,外围有较薄的骨质;中部密布海绵样细孔,体轻如朽木。气味同上。
三岔,大挺略呈弓形弯曲,长20~30厘米,已分生第二侧枝,大挺及侧枝先端略尖而无弯头,下部外壁有纵棱线及微突起的疙瘩,习称“起筋”、“骨钉”。皮红棕色,毛茸较稀而稍粗,外围骨质较厚。其余与二杠略同。
再生茸,形于二杠相似,唯大挺不圆或下粗上细,无弯头,皮灰棕色,毛茸较稀而粗或生有较长的针毛,锯口外围骨质厚。外壁已有纵棱线。质坚重。其余与二杠略同。
砍茸,即带头盖骨的二杠或三岔,茸形及气味与二杠或三岔相同。
均以茸形粗壮,挺圆,顶端丰满,皮红棕色。毛黄棕色,细软,体轻者为佳。
2、马鹿茸
别名:马茸、青毛茸、草茸(四川)。
来源:为鹿科动物雄性马鹿尚未骨化的幼嫩茸角,锯下或砍下后经加工干燥而成。人工饲养或野生。
产地:主产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内蒙古也有生产。
性状鉴别:商品分东马茸和新疆马茸(包括西马茸),有锯茸与砍茸两种,又有单门、莲花以及三~五岔等不同茸形,现按茸质老嫩,结合分岔多少,以及皮毛的完整与残损等情况划分等级。马茸大体和花茸相似,但一般均较花茸粗长。东马茸(莲花)大挺一般长15~35厘米,直径约5厘米左右。皮红棕到棕褐色,毛茸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基部锯口呈8字形,外围骨质薄厚不一,中部米黄色,有海绵样孔隙但不及花茸细密。分岔多则骨质愈厚,毛粗而疏,下部则有纵棱线生成。气微腥,味微咸。
新疆毛茸大挺长可达1米,直径可达7~8厘米。挺多不圆而带纵棱线或抽缩生生干及发头侧枝较长而弯曲。皮深灰色,毛茸灰黑色或灰色,粗糙,不光亮,锯口面多血污色,余与马茸相同。气微腥臭,味咸。
3、白唇鹿茸
别名:青毛茸、岩茸(四川)。
来源:为鹿科动物雄性白唇鹿尚未骨化的幼嫩茸角,锯下或砍下后经加工干燥而成。野生或人工饲养。
产地:主产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区的高原地区。
性状鉴别:本品除四川省定名为岩茸外,其他地区则作为马茸使用。与马茸的主要区别是:基部拔头高,在6~8厘米处分生第一侧枝,第二侧枝距第一侧枝甚远,约30厘米。大挺中上端及第二~四侧枝均呈扁圆形,皮灰褐色,毛茸较长,灰色或褐色顺逆零乱,其余与马茸相同。京津地区亦作马茸使用。
以上三种鹿茸均以茸形粗状,顶端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无骨棱、骨钉,无臭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胶质、蛋白质;灰分含钙、磷、镁;且含极少量的女性卵胞激素。
药理作用:温肾壮阳、强筋健骨、生精益血。现初步证实其作用为:
1、促进发育生长;
2、促进造血功能;家兔服鹿茸粉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量增加。
炮制:燎净毛茸,切片。
性味:甘、咸、温。
功能:生精补髓,益血助阳,强健筋骨。
主治:一切虚损,头晕,耳聋,目暗,阳痿,滑精,腰膝无力,虚寒带下,崩漏等症。
临床应用:为峻补元阳的要药。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元阳”实际上包括了生殖、生长等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
1、用于兴奋性机能,治疗男子阳痿、女子虚寒白带、久不受孕。可能有性激素样作用。常配合山萸肉、熟地、杜仲、补骨脂、巴戟等,或配淫羊藿、阳起石等,也可配淮山药浸酒服。
2、用于促进生长发育,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筋骨萎软、行迟、齿迟、颅囟过期不合。这是肝肾不足所致,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鹿茸。
3、用于治疗严重贫血、精血两亏,取其活血而又带补血,有刺激造血功能作用。现代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试用鹿角胶配生地、当归、鸡血藤、牛角腮等,有一定效果。
4、用于治疗心脏衰弱,尤其风湿性心脏病而有心悸、腰酸尿量减少、小便艰涩者。可用鹿茸、冬虫草炖鸡(加少许生姜、南枣),对增强心力、改善血循环、减轻症状有帮助。
5、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或病后体衰,表现头晕、耳鸣、腰膝、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化不良、小便过多,鹿茸有强壮作用。
6、用于治疗崩漏属肾虚型者,配蒲黄、阿胶、当归、乌贼骨等,方如鹿茸散。
使用注意:1、发热、外感未清、平素阳盛壮实者均忌用;高血压病一般不宜服,但肾性高血压有眩晕和四肢麻木者,可配杜仲、牛膝、鸡血藤、山萸肉等同服。
2、鹿茸价昂难得,一般宜用鹿角霜或鹿角胶代,如代用后不见效,必要时再用鹿茸。
用量:1.5~3g以1.5g较常用。最多不超过4.5~6g,因多服易致鼻衄、头重。一般入丸散剂,也可另炖(每次0.9~1.5g),和其他药同服。
处方举例:鹿茸散(《千金方》):鹿茸1.5g、当归9g、蒲黄6g、乌贼骨15g,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注:
1、鹿茸切片后的等级划分:
一等花茸片:为鹿茸顶端的一段切成,切面平滑,无海绵样孔隙,胶质状,黄色或淡黄棕色如腊样光洁,外壁皮层较厚,棕褐色,体较重。习称腊片或血片。
二等花茸片:为上中段切成,切面白色或淡黄白色密布海绵样细孔隙,周围无骨质,外壁皮层略厚,棕红色,体轻松。习称粉片或细砂片。
三等花茸片:为中下段切成,切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海绵样孔隙稍大,周围无骨质,外壁皮质略薄,棕红色,体亦轻松。习粗砂片。
四等花茸片:为最下段切成,断面黄棕色或血污色,海绵样孔隙较大,呈沙网样,周围已显骨化,外壁皮层薄,棕红色,体较硬。习称骨砂片。
马茸片亦分1~4等,分等情况,大致和花茸类似,不再详述。
2、此外尚有麋鹿、驼鹿以及雌雄均生茸角的驯鹿所生的茸角,未作鹿茸使用。按这些鹿生成的茸角,亦均为脱换骨生骨化角,与正文所述的三种鹿茸生成情况相同,只有角型及毛色的差异,但其所含成分,亦不外骨质、胶质、蛋白质等。为了使物尽其用,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应给予研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