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怎么吃,吃多少
功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清热镇痉,平肝熄风,解毒消肿。(熄风止痉 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量] 1g5g。
[禁忌] 肝经无热者不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羚羊角的用法有哪些?
(1)医师处方用量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2)羚羊角10g、黄连5g、白酒适量。将前两味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g,1曰2次,白酒A服。用于头痛。
(3)羚羊角6g、川贝母20g、朱砂12g、胆南星12g、没药15g、乳香15g、琥珀15g、天竺黄15g、A子15g、牛蒡子25g、蜈蚣6g、薄荷30g、全蝎30g、菊花30g、钩藤30g、生龙骨30g、生石决明30g。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1曰2次,开水送服。用于癫痫。
(4)羚羊角3g、菊花20g、草决明25g、石决明25g、五味子12g、夏枯草12g。每曰1剂,水煎,代茶频饮。用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5)羚羊角粉0.5g(A服)、知母6g、川贝母6g、金银花12g、连翘12g、黄芩12g、石韦10g、茜草10g、生地15g、玄参15g。水煎服。用于流行性出血热。
(6)羚羊角粉1g(A服)、升麻12g、杏仁12g、枳实12g、乌梅12g、黄芩12g、桂枝12g、甘草12g、防风18g、当归18g、大枣18g、菟丝子18g、独活18g、陈皮18g。每曰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半身不遂,风湿麻木,瘫痪。
羚羊角的服用方法
口服。一次2支,一日2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有效期一般3年。
羚羊角口服液
【药物名称】羚羊角口服液
【汉语拼音】Lingyangjiao Koufuye
【主要成分】羚羊角
【性状】淡黄色溶液;味甜。
【药理作用】
【功能与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支,一日2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禁忌症】
【注意事项】
【规格】 10ml/支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有效期】
【处方药】是
羚羊角的吃法
羚羊、藏羚羊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目前羚羊角很少用于临床,也非常难买,非常名贵。羚羊角粉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一般是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以及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火上炎,目赤头痛等各种病症,都可以用羚羊角粉进行治疗。除此之外,羚羊角粉还可以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等疾病的治疗。羚羊角粉的服用方法一般可以磨汁或者研末内服,内服的用量0.6g,用温开水冲服即可。
羚羊角的用量?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宜单煎2h以上;磨汁或研末,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或磨汁涂敷。吃法就是每次拿几克泡水喝,而且要刚煮沸得开水。------------------------------------------------------------------------------------------羚羊角说明书【中文名称】 羚羊角 【别名】 【来自何书】 《本经》 【出处】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角。【植物形态】 【功用主治】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治热病神昏痉默,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
①《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②《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③《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
④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⑤《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又疗疝气。"
⑥《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
⑦《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⑧《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药材】完整的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2540厘米,基部直径约3厘米,白色或黄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轮脊,幼枝较少。尖部光圆,弯锥形,光润如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质老的有纵裂纹,无黑尖。角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圆形,坚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颇坚固,自横截面上视之,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将骨塞除去后,角之下半段为简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近光可透视,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质坚硬。无臭,味淡。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质老、色黄白、有裂纹者质次。
产于新疆。【化学成分】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醇作成100%流浸膏,实验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开始速度,显著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弛;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无效,亦不能增强苯巴比妥钠对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②解热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
③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炮制】 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渍后,捞出去筋,镑成纵向薄片,晾干。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 【性味】 【归经】 入肝、心经。
①《本草蒙筌):"走肝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经。" 【用法与用量】 内服:磨汁,35分;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宜忌】 【贮藏】 【选方】 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②治中风手颤,亸曳语涩:羚羊角(镑)一两,犀角(镑)三分,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一两半,薏苡仁(炒)、秦艽(洗)各二两。共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羚羊角丸)
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一两,独活(去芦头)二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三分,防风(去叉)一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④治阳厥气逆、多怒:羚羊角、人参各三两,赤茯苓二两(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
⑤治血虚筋脉挛急,或历节掣痛: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金银花一两五钱,煎汤一碗,和服。(《续青囊方》)
⑥治产后中风,身体反张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独活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羚羊角散)
⑦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羚羊角屑一分,黄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茯神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羚羊角散)
⑧治时气七日,心神烦热,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卧:羚羊角屑、黄芩、柱子仁、黄连(去须)、川升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下三十丸。(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圣惠方》)
⑨治心肺风热冲目,生胬肉:羚羊角(镑)、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锉)一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⑩治眼卒生白翳膜:羚羊角屑半两.泽泻半两,甘菊花一两,葳蕤半两,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羚羊角散)
⑾治痘唐后馀毒未清,随处痛肿: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黄耆、金银花各二两,煎汤和服。(《本草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