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的作用与功效
马鞭草的作用与功效
马鞭草的作用与功效,马鞭草,分布于西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马鞭草具有凉血、下面看看马鞭草的作用与功效及相关资料.
马鞭草的作用与功效1
马鞭草有活血化瘀、治疗疟疾、解毒,还有利水消肿的功用。马鞭草是苦而凉的性味,归肝经、脾经。马鞭草用于妇科的疾病,用于治疗闭经、痛经,也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的症瘕积聚,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症的治疗,有活血散瘀的作用。
马鞭草可以治疗疟疾,有截疟之效,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用于喉炎、咽炎、扁桃体炎的治疗。另外马鞭草有治疗臃肿的作用,还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用于水肿病的治疗,也可以用于泌尿系感染而出现的尿频、尿急、尿涩、尿痛等症状。
马鞭草可以活血散瘀,清热解毒、利水退黄,另外还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作用,提高身体免疫力。马鞭草它又叫做风颈草,它是性凉味苦的,能够归肝、脾经,主要的作用能够活血散瘀,清热解毒,
能够利水退黄,马鞭草它可以用来治疗外感性的疾病出现的发烧,流感,另外像热毒出现的水肿、痢疾,另外像肝经湿热造成的黄疸,还有肉毒导致的咽喉的肿痛,牙龈的炎症,
另外像热毒造成的女性的白带,或者是闭经这样的疾病,都可以用马鞭草来治疗。这个药物现代研究发现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的作用,所以能够提高我们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的能力。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是利水消肿以及活血化瘀,同时还具有抗病毒的作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能帮助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同时也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减少不良的反应,发生在饮食上,要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摄入。
1、利水消肿:如果在生活中受到了外伤或者是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肿胀症状,可以通过用马鞭草药物治疗,能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帮助身体出现的肿胀症状得到改善。
2、活血化瘀:对于女性出现的月经停止以及痛经可以选择马鞭草药物治疗通过马鞭草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在用药之后可以促进经血的排出,还可以缓解月经停止引起的腹部胀痛等临床症状。
3、抗病毒:马鞭草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比如在生活中自身抵抗力比较低下,受到了病毒感染之后,可能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咳嗽咳痰的症状发生,通过用马鞭草当做药物,也可以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减少病毒对自身产生的刺激以及影响。
在用药期间需要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也需要多喝一些温开水,多吃各种新鲜蔬菜水果。
马鞭草的作用与功效2
马鞭草又称作龙牙草、野荆芥、凤颈草。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
它主要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神病以及痈肿疮毒等症状。其性寒凉,味苦,有轻微的毒性作用。所以,主要用于清热解毒,但是,不能够长期使用。
消肿止痛、软坚散结、抗炎止痛。
马鞭草是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又叫马鞭梢、铁马鞭,在6-8月花开时采割,马鞭草可以消肿止痛、软坚散结,在临床上常用于女性乳腺炎还有通乳的作用。如果哺乳期出现乳汁不足,
及时服用可以增加乳汁的分泌,同时马鞭草还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含有的苷类、鞣质和挥发油都是天然的`抗炎成分,能有效的缓解疼痛,对人体的感冒、头痛、发热都有特别明显的治疗效果。
马鞭草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禁止过量服用,在用药物治疗疾病时,患者要注意饮食,避免进食油腻性较大的食物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建议患者饮食要清淡注意休息。
马鞭草的作用与功效3
马鞭草的作用
1、抗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2、镇咳作用 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
3、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
马鞭草的功效
中药马鞭草是一种能预防癌症的特色中药材、平时把它当食疗食材食用能有效预防细胞癌变、也能抑制癌细胞再生、能让癌症发病率明显下降、另外中药马鞭草还是一种治疗癌症的常用药、那些癌症患者病情恶化出现腹水以后、及时服用马鞭草就能让症状很快好转。
马鞭草性质寒凉、能消肿止痛也能软坚散结、它是临床上治疗女性乳腺炎的常用药、另外这种中药材还有明显的通乳作用、平时女性在产后出现产后无奶或者乳汁不足等不良症状时、及时服用一些马鞭草就能增加乳汁分泌量、能让症状很快减轻。
马鞭草,味微苦,性微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的功效,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等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马鞭草具有抗炎止痛、抗原虫、抗菌等作用。主要用法为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药名:马鞭草
别名: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凤颈草、蜻蜓草、退血草、燕尾草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活血通经药、利水消肿药、截疟药
性味:苦、辛、微寒、小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
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药材基源: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
马鞭草有什么用途?
1.清热解毒作用:马鞭草具有清热作用,可用于治疗中暑、发热、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赤肿痛、眼睛干涩等症状,还可用于疥疮、痤疮、疖痈等疾病。2.活血通经作用:马鞭草可用于经期女性,缓解因血瘀所致的经闭、痛经等症状,还可用于哺乳期妇女,因血瘀所致的乳汁稀少或者不通。3.利水消肿作用:马鞭草有利于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很多人都注意不到它最为瞩目的一点,很多食材都是可以入药的,适合的食物就是最好的,特别适合养胃、养肺的人食用,下面我带你了解它,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1
马鞭草
马鞭草,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基部木质化;四方形茎;倒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叶子对生,边缘通常3深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形状似马鞭状,夏秋间开淡紫色唇形花。多数生长于原野;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
【采收和储藏】采制 6~8月花开时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马鞭草的作用
1抗炎止痛作用: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2镇咳作用: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
3对子宫的作用:马鞭草在浓度为1.6×10-2g/ml时,对大白鼠子宫肌条及非妊娠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动情期的标本对马鞭草最为敏感,加入马鞭草后常引起紧张性和收缩振幅同时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标本常常只是收缩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发生变化。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实验中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强作用,而和PGF2a则只有相加作用。马鞭草在足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浓度时,对空肠平滑肌去没有明显作用,也不能增强PGE2对空肠平滑肌的作用。
4其他作用: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
5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
马鞭草的功效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活血通经药;利水消肿药;截疟药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马鞭草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1《全国中草药汇编》4.5~9g。
2《中华本草》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用药禁忌】
1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小毒,制剂可治疗疟疾、白喉、流行性感冒等。有些人服后有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反应。
2孕妇慎服。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2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味苦,性凉,有小毒。
【归经】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禁忌】孕妇慎服。
马鞭草的临床应用
1、治疗疟疾:取新鲜马鞭草60~150克(干品减半),加水浓煎成300毫升左右,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2~4日,并每次用干品全草15克(小儿酌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6日。33例患者症状消失后48小时,血检疟原虫均阴转,有效率达92%。
2、治疗白喉:取干马鞭草(全草)30克,浓煎成300毫升左右。成人每次150毫升,每日服2次,儿童8~14岁,每次lOO毫升,每日2次,8岁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均连服3~5日。治疗白喉50例,全部治愈,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5.3小时,假膜消失时间2.2日,咽拭培养转阴时间2.4日,平均住院时间4.6日。
3、治疗传染性肝炎:取马鞭草500克制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儿20~30毫升,均每日服3次,共治疗80例。77例痊愈,2例显效,无效1例。黄疸消失时间平均15日,各种消化系统症状3~12日消失,肝肿大72例于14~35日回缩,肝功能及转氨酶检查,79例在10一30日内恢复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日。
4、治疗流行性感冒:用马鞭草30克,青蒿、羌活各15克,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冲服。用药后随访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
6、治疗丝虫病:以马鞭草为主,配合苏叶、青蒿,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81例,经过1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达90%,45日后复查阴转率为81.4%。马鞭草30克,苏叶15克,青蒿12克,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毫升,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岁和11~15岁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日为1个疗程。服药后无严重副作用,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复。
7、治疗血吸虫病:有报道用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剂内服,每日3次,每次1丸(每丸含马鞭草3克),8~10日为1个疗程,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大便复查阴转。
什么是马鞭草?
马鞭草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120厘米,基部木质化,单叶对生,叶片卵形至长卵形,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蓝紫色,无柄,花萼膜质,筒状,花冠微呈二唇形,花丝极短;子房无毛,果包藏于萼内,小坚果。花果期6-10月。马鞭草多数生长于原野;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全草供药用,
性凉, 味微苦,
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产中国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百疆、西藏。全世界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中草药: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中文名】:马鞭草(《别录》)
【类别】:全草类
【异名】凤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靖蜒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马鞭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疏生硬毛a叶对生;茎生叶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锯齿,两面均有硬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6~30厘米;花小,紫蓝色;花萼管状,长约2毫米,先端5浅裂,外面及顶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较上唇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长毛;雄蕊4,着生花冠筒内,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顶生,柱头2裂。蒴果长方形,成热时分裂为4个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分布全国各地。
【采集】7~10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根茎圆柱形,长1~2厘米,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的根及须根。茎四棱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具稀疏的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顶端具花穗,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巳成果穗,果实宿存灰绿色的萼片,萼片脱落后,则见灰黄色的4个小坚果。气微,味微苦。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主产湖北、扛苏、广西、贵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无毒。"
⑧《日华子本草,:"味辛,凉,无毒。"
④《本草图经》:"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①《别录》:"主下部匿疮。"
②《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④《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⑤《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⑥《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⑧《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⑨《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贮藏】置干燥处。
【宜忌】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而胃气弱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选方】①治伤风感冒、流感:鲜马鞭草一两五钱,羌活五钱,青蒿一两。上药煎汤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鲜桔梗五钱。(《江苏偏方草药选编》)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补缺肘后方》)
③治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细锉,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卫生易简方》)
④治痢疾:马鞭草二两,土牛膝五钱。将两药洗净,水煎服。每天一剂,一般服二至五剂。(《全展选编·传染病》)
⑤破腹中恶血,杀虫:马鞭草,生捣,水煮去滓,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药性论》)
⑥治妇人月水滞涩不通,结成症块,腹肋胀大欲死:马鞭草根苗五斤,细锉,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中熬成煎。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半匙。(《圣惠方》)
⑦治妇人疝痛: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积下血: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疟,无问新久者: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⑩治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疳疮: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药性备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一两,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全展选编·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喉痹):马鞭草根一握,截去两头,捣取汁服。(《干金方》)
⒁治咽喉肿痛:鲜马鞭草茎叶捣汁,加人乳适量,调匀含咽。(江西《中草药学》)
⒂治黄疸:马鞭草鲜根(或全草)二两,水煎调糖服。肝肿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钱。(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
据数百例的观察,对控制临床症状,有效率在90%左右。其中以针剂的疗效较佳,丸剂的疗效略低。对久疟或慢性疟疾,经其它抗疟药物治疗无效者,亦往往能收到效果。马鞭草对杀灭疟原虫有一定作用:36例患者症状消失后48小时,血检疟原虫均阴转;另据31例观察,除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恶性疟生殖原虫3例未消失外,其余基本上控制了症状的发作和原虫的繁殖。经验证明,控制现症疟疾,复发病人的效果似优于新发病人;治疗前发作次数多者疗效优于初次发作的患者;对间日疟比恶性疟疗效好。有人认为马鞭草除对恶性疟生殖原虫无效外,对其它各型疟原虫均有杀灭作用。有的认为,马鞭草的抗疟作用,只对红血球内型疟原虫有效,相当于氯喹的作用,也有用于抗复发治疗而取得了较好效果者。制剂、剂量及用法:一煎剂:新鲜马鞭草2~5两(干品减半),加水浓煎成300毫升左右,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或于发作前后1~2小时各服1次;或每日3次,连服2~4天,每次按年龄大小用干品全草1~5钱。抗复发用马鞭草1~1.6两,马蹄金1~1.3钱,休止期煎服,每日2次,连服3天。二丸剂:马鞭草研末,水泛为丸,成人每次3钱,日服1次,连服3日。儿童剂量酌减。三注射剂:规格不一。用3毫升相当于干生药24克的注射液,成人每次3毫升,儿童2毫升,于发作前2小时肌肉注射。或用每2毫升含干草2克的注射液,每次按年龄大小用2~4毫升,于发作前4小时肌肉注射。此外,有用鲜马鞭草嫩叶,洗净捣烂,捏成小团,于发作前2小时塞入鼻孔,有时亦可控制发作。实践证明,鲜草比干草效果好。用药时间宜在发作前2~4小时,过迟则不能奏效;煎剂药液要浓,并需足量,否则无效。副作用较少,部分患者服药后有水泻、腹痛等反应。
②治疗白喉
取干马鞭草(全草)1两,浓煎成300毫升左右。剂量:成人每次150毫升,日服2次,连服3~5日。儿童8~14岁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连服3~5日;8岁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连服3~5日。治疗咽白喉60例,全部治愈,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5.3小时,假膜消失时间2.2天,咽拭培养转阴时间2.4天,平均住院时间4.6天。临床曾试用片剂、注射剂,但效果不及煎剂显著。鲜草较干品效果更好,奏效迅速。服药后无明显中毒反应,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
③防治传染性肝炎
一预防:用马鞭草6钱,甘草1钱,加水150毫升,煎2小时,制成药液40毫升,为成人1次剂量,饭前服,每天3次,连服4天。在流行期间对74例有可能感染者进行服药观察,4个月内未见1人发病,而对照组35人中有3人发病。二治疗:1)取马鞭草1斤制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儿20~30毫升,均日服3次;或用100%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5毫升,每日2次。共治疗80例,77例痊愈,2例显效,无效1例。黄疸消失时间平均15天;各种消化系统症状3~12天消失;肝肿大72例于14~35天消失,8例未消失;肝功能及转氨酶检查,79例在10~30天内恢复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天。临床上发现用药后有些患者有夜汗现象,此类患者黄疸消退比较迅速。此外,患者可有轻度腹痛或腹泻,但可自行消失。在应用中口服效果较针剂为快。2)用马鞭草、溪黄草、人字草(均为干品)各5钱,水煎,每日2次分服。大部分辅以维生素乙1、丙,小部分加用葡萄糖或其它中药,极少数曾加用强的松。观察200例,治愈190例,治愈率95%,平均治愈天数31.5天。服药后黄疸指数平均14.4天恢复正常(最短6天,最长49天),谷丙转氨酶平均18.4天恢复正常(最短6天,最长59天),其它如麝浊、麝絮、脑絮等恢复正常时间均为26天上下。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在黄疸消退,谷丙转氨酶等恢复正常前消失。肝肿大大部分在谷丙转氨酶恢复过程中恢复,触痛消失。
④治疗流行性感冒
用马鞭草1两,青蒿、羌活各5钱,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冲服。用药后随访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
⑤治疗丝虫病
以马鞭草为主,配合苏叶、青蒿,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81例,经过一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达90%,45天后复查阴转率为81.4%。另观察118例,经治疗后3天和1个月的复查,微丝蚴的阴转率仅为11%和22.1%。用法:马鞭草0.6~1两,苏叶5钱,青蒿4~5钱,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毫升。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岁和11~15岁的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天为一疗程。服药后无严重副反应,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复。
⑥关于治疗血吸虫病问题
曾报告用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剂内服,每日3次,每次1钱,8~10天为一疗程,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大便复查阴转。但另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认为马鞭草既不能杀灭或影响血吸虫虫体,又无保护机体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对治疗血吸虫病无效。
提醒您:马鞭草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马鞭草的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散瘀。马鞭草,又别称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根和茎种含水苏糖,叶种含腺苷和β-胡萝卜素药性苦,辛,微寒。马鞭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等症,还能去脓毒,洗痔疮毒。
马鞭草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对于湿热黄疸、水肿、淋病有很好的疗效。马鞭草有活血散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经闭、症瘕、妇人血气肚胀、月经不调等症。马鞭草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疟疾、治疗白喉、治疗传染性肝炎、治疗流行性感冒、治疗丝虫病、治疗血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