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了,“夺命第一毒”;用对了,“扶阳第一药”!
导读: 中药总是很奇妙,尤其是一些攸关生死之药。比如,若将其用作毒药则能使人毙命于旦夕、若对症使用时却又能使人回春于顷刻的附子,便是一味能够不动声色就能左右人之生死的大药。用错则是“夺命第一毒”,用对则是“扶阳第一药”。如此妙药,该如何合理运用?且看国医大师张琪是怎样妙用附子的吧!
附子的作用在于温阳,《内经》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以天与日喻人身之阳气,认定阳气是机体生命之本,与摄生延年防病祛病至关重要。张介宾之《大宝论》、赵养葵之《医贯》,皆对阳气有精辟之论述,然一身之阳气实根舍于肾,以肾为水火之宅,肾中阴阳化合,方能构成为有益于机体之少火。因此所谓温阳,首先在温补肾阳,同时也包括心阳、脾阳。在生理情况下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为抗邪之活力。赵氏《医贯》喻为如同走马灯,张仲景之四逆汤、附子汤温阳祛寒,实为振奋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增强机体动力和抗邪能力,所以临床上应用附子为主的复方“回阳救逆”、“温阳行水”、“温中祛寒”等法,如审证准确,用之有如鼓应桴之效,不揣浅陋,仅就应用的经验体会笔之如下。
1.用于亡阳厥脱之证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脉沉微,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舌淡嫩,昏厥等症,余临床用四逆汤加人参、山萸、龙骨、牡蛎其效甚佳。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用西药升压药可暂维持,但不能停升压药,药停后即血压下降,手足厥冷,面色青,精神萎靡。脉微细,舌嫩滑润等。
人参20克、附子片80克(另包先煎)、干姜15克、甘草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山萸肉20克。水煎,隔4小时服药1次,连续服,待血压稳定后再停用西药,继续服前方,直至病情痊愈。
2.吐利脱水
治小儿吐泻出现四肢厥逆,口唇青,面色苍白,亡阳脱水,脉细微。人参10克、干姜5克、附子片10克、甘草10克、五味5克、山萸10克。此方即四逆加人参汤以回阳固脱,合五味子、山萸以敛阴,屡用屡效,该方用法即药煎好频频饮之,俟吐利止手足转温,血压徐徐上升即转危为安,但目前小儿病至此皆在儿科病房住院,中医已乏治疗机会,余已不用久矣,今后如能改进剂型则可发挥中药抢救作用之特色。
1.治疗心力衰竭
症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咳声不扬,渴不欲饮,四肢欠温,便溏溺短,下肢浮肿,腹胀,舌体胖嫩,舌紫暗,唇甲青紫发绀,脉沉细或沉涩结代,为肾阳不足,寒水上凌心肺,宜温阳化气行水法。
药用:附子20克(先煎)、茯苓2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酌加活血之品如丹参、泽兰叶、桃仁、益母草等。如肺心病,心衰多兼感染,面色晦暗,口唇青紫,颈部静脉怒张,张口抬肩不得卧,喉中痰鸣,咳吐稠痰,足跗浮肿,舌体胖淡,腰以下冷,此肾阳衰水气凌心射肺伴痰热壅滞,宜加紫菀、葶苈子、鱼腥草、杏仁清热化痰利气,并与生脉饮合用,刚柔相济,效果尤佳。
因真武汤温肾助阳,火旺土健水得归壑,凌心射肺诸症自除。阳衰则血行瘀滞加丹参、桃仁、泽兰叶以活血祛瘀:痰热壅滞加紫菀、鱼腥草、杏仁、葶苈以清热化痰泄浊,则肺气得以肃降,此标本兼顾之法。
生脉饮与参附同用温阳益气,麦冬、五味益阴敛阳,刚柔相济可防燥热伤阴之弊。我治风心病心衰甚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小便少,腹胀,指甲青紫,两颧暗红,畏寒肢冷,脉沉涩或沉结,辨证为心阳衰微,气虚血瘀,予真武汤合生脉饮,加红花、桃仁、丹参活血之品,大多奏效。
尤其值得注意是此类患者用强心药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地高辛等虽能纠正心衰(亦有无效者),但对改善症状不如真武汤显著,服用真武汤后患者体力增加,精神旺盛,此点为西药望尘莫及。附子之用量可根据病之轻重,一般以36钱(918克)为宜,注意须先煎半小时以上,以减其毒性,如服药后小便仍少者,可加泽泻、猪苓、桂枝等温阳利水之品。
2.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
水肿属于脾肾阳衰,不能温阳化水,水湿潴留而成阴水。症见腰以下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腰痛,或水肿反复发作,面色白,舌胖嫩,色淡,苔滑润,脉象沉迟或沉弱。宜本方加人参、黄芪益脾肺之气,效果尤佳;如水肿剧者兼有咳喘,头面肿,不得卧,为肺气不宣,宜肺脾肾同治,用本方加麻黄、细辛以宣肺或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余用后方较多,如审证准确,大多有效,伴水肿之消退,蛋白尿亦随之好转。麻黄、附子合用乃肺肾合治一宣一温,大枣、甘草、桂枝温助脾阳以利枢机,故属阳虚不振水湿蕴结之水肿宜宣温并举则多能取效。
3.治疗眩晕
属于阳虚水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手足厥冷,下肢浮肿,眩晕欲倒,或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面目浮肿,舌淡嫩滑润,舌体胖大,脉象沉迟细弱,宜用真武汤治疗。《伤寒论》谓:头眩心下悸,身动,振振欲擗地,本方主之。主要由于阳虚水泛所致,余曾遇一患者头眩行步不稳,两脚向外倾斜,西医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全,用维脑路通等药无效,来门诊求治,观其舌胖嫩滑润。脉沉迟,面嗜睡,辨证为阳虚水泛,投以真武汤加人参,附子用20克,水煎服,连进6剂眩晕大减,继服而愈。
4.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
全身黏液性水肿,症见头眩嗜睡,精神萎靡不振,肢体酸痛,畏寒,手足厥冷,气短心悸,舌润,脉象沉弱或沉迟,属脾肾阳衰,本方加党参、桂枝,其效甚佳。
曾治一青年女性系上海复旦大学在校生,罹此病后辍学,曾服甲状腺素片无明显效果来门诊就诊,如上证候。血压90/55毫米汞柱,予此方附子用20克,加人参15克,连进8剂,浮肿全消,诸症悉减,复以上方化裁连服50剂,完全治愈后去上海恢复入学。又治一张姓女,38岁,患甲低近日浮肿甚剧,畏寒肢冷,心悸头眩,精神萎靡,终日嗜卧,目不欲睁,脉沉无力,舌滑润,予上方加桂枝15克、人参15克、甘草10克,经过月余而愈。黏液性水肿畏寒肢冷,符合阴水病,用利水之剂多无效,如上二案皆用过中西药利水之剂毫无效果,因肾阳衰微不能化水故水湿泛滥,温肾阳则水得化,小便利,水肿消,而精神振。
《金匮要略》有附子粳米汤治腹中雷鸣切痛,寒气攻冲之证,取附子温中祛寒止痛,配伍半夏降逆,大枣健脾和中,余常用此方治疗寒气攻冲腹痛之证甚效。
曾治一农民来自吉林省榆树县,腹痛肠鸣,攻冲上逆,呕恶不能食,久治无效,慕名求治,余见其面色青,手足厥冷,脉沉无力,舌胖嫩滑润。
辨证为寒气上冲,脾胃不和,予附子粳米汤,原方加干姜15克,附子用30克先煎半小时,然后再入他药,连进10剂腹痛大减,肠鸣消失,继续调治而愈。
此患者系一农民,患此病二年余不能参加劳动,曾在某院系统检查未获结果,经用附子汤为主的复方竟获治愈。可见附子为温中止痛之要药。
凡属于寒邪作痛者附子为不可缺之药。 属于寒积腹痛宜附子与大黄合用,症见便秘腹痛,舌干口燥,腹部寒凉拒按,脉见沉紧,非附子不足以除寒,非大黄不足以下其积,大黄苦寒荡涤实热,与附子合用则借其荡涤之力下其寒积,斯乃中药配伍之妙。
曾遇一患者脐腹痛拒按,每逢阴雨气候或遇寒则腹痛加剧,大便数日不行,脉象沉紧,口干舌苔厚腻,此非实热,乃寒积之证,予温脾汤化裁处方如下:党参15克、附子15克、干姜15克、大黄10克、芒硝5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广木香7克。
连进3剂,脐腹阵痛,大便下行如猪油样便,痛大减,继进3剂,大便转溏,腹痛止,从而痊愈。
必须说明寒积腹痛,非大黄、芒硝适应证。但与附子、干姜合用,辛热祛寒则调剂其苦寒性味而发挥其荡涤通下之力,此寒热并用之妙。
仲景有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皆寒热合用可资借鉴。 附子除温中治腹痛外,亦治风寒痹痛。《伤寒论》有桂枝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三方,皆用附子以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之症。余治痹证之偏于寒者皆用附子以祛寒止痛,寒热夹杂之痹痛亦用附子与清热药合用,仿桂枝芍药知母汤意,每收佳效。
曾治一少妇下肢痛畏寒,据云得之于产后,虽盛夏季节下肢亦感似风吹样,久经治疗未效,余用甘草附子汤加牛膝15克,附子初用15克,稍效。继则加量,最后加至80克,连进八十余剂而愈。可见附子为温经散寒,通阳止痛之唯一有效药物。附子煎法皆需先煎4060分钟,以减其毒性,然后再下他药。
《伤寒论》3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为汗多阳虚营卫失和之证。余临床观察,凡汗多恶寒属阳虚者,此方用之皆效。
曾治一青年男性多年汗出恶寒,曾用中西药治疗均未收效,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来我院门诊求治时值盛夏,就诊时汗出淋漓如洗,自述恶风甚剧,余摸其手厥冷如冰,舌润口和,脉象缓无力,辨证为营卫不和,汗出阳虚不固。
处方如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红枣5枚、附子15克。水煎服。初服8剂,汗出减少,全身稍有力。继用此方,附子加至80克,又进8剂,汗止大半,恶风亦大减。
又嘱其继用此方不变,接服60剂,汗止手足转温已无恶寒之感,从而痊愈。
余临证治自汗症甚多,病者大多舌红苔干身热自汗,喜用当归六黄汤化裁,清热滋阴固表,或配合甘麦大枣汤效甚佳。但其中部分患者夹有阳虚恶寒者,阴阳二虚寒热错杂,迁延不愈,于原方中(当归六黄汤)加入附子1015克,寒温并用,进数剂后汗遂之而止,恶寒亦同时消失。 附子助阳,与滋阴药配合,有阳生阴长之妙。阴阳和合则自汗止。
治内伤发热,倦怠自汗,头昏气短,脉象虚软,舌嫩,属阴亏阳气外越所致。此类发热,用甘温除热法无效,余用龙牡以收敛浮阳,加附子引火归原,更用人参益气,白薇、银柴胡、青蒿等以清虚热颇为有效。
曾治一妇女患低热9个月,体温一般在37.6之间,经某医院系统检查无结果,曾用中药甘寒养阴及甘温除热法数十剂,均无效,来门诊求治。倦怠自汗,头昏气短,低热,脉虚弦,舌嫩。辨证为阴虚阳气浮越,宜助阳益气潜阳法。
用药:龙骨20克、牡蛎20克、附子2.6克、白薇20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麦冬15克、甘草10克、人参10克。水煎服。
进上方6剂,体温有下降趋势,几天来37.1之间,自觉全身较前有力,精神好转,但仍头昏手脚热,脉象见小,此为阳气稍敛,复用上方不变。
继进6剂,几天来体温在36.5左右,为几个月未有之现象,全身较前有力,但有时仍自汗,舌薄苔脉象弦而较前有力。嘱继用此方,又服6剂,体温从此稳定,在36.4之间,汗止体力精神皆恢复如常,从而痊愈。
此方余仿二加龙牡汤意, 一方用附子、龙骨、牡蛎,以潜阳摄纳引火归原;一方用麦冬、黄芩、白薇、银柴胡以滋阴清热,再用人参益气,用于低热缠绵,倦怠乏力者颇效,与甘温除热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匮要略消渴篇》云:“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本方以附子温阳化气使津液上升而渴止,水气得化则小便利,更用栝楼根清热润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气下行,瞿麦利小便,茯苓、山药健脾渗湿,与附子合用又有温补脾肾功能,原方治上热下寒之消渴。余师其意用附子配清热利湿,或甘寒清热之剂,以治涉及脾肺肾功能失调之顽固性水肿,屡收良效,在大队清热利湿或甘寒养阴方中加入附子以温肾助阳,小便利而水肿消。
近治一李姓男患,39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高度浮肿,尿蛋白(+++),久治水肿不消,小便少,用呋塞米等利尿剂无明显效果,中约利水之剂亦罔效,面白,全身水肿,每日小便300毫升左右,口干舌燥质红,胃脘灼热,下肢凉,睾丸湿冷畏寒,血浆总蛋白3.3,球蛋白1.8,白蛋白1.5,脉沉,手足厥冷,此上热下寒之证,其病机肺胃热,脾虚肾阳衰微,用清肺养阴,清利湿热温肾阳之剂。
花粉15克、麦冬15克、知母15克、沙参15克、生芪25克、山药20克、茯苓20克、瞿麦20克、扁蓄20克、坤草30克、莲子15克、生地20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连进10剂,24小时尿量为2500毫升,水肿全消,尤以全身较前有力,精神大好,食欲增,口干咽干胃脘灼热俱大减,尿蛋白由(+++)转(++),继续调治尿蛋白(+),血浆总蛋白0.7克。
此方乃温阳与滋阴清利湿热合用,与病机符合故能奏效。
《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其病机为阳气不足,湿浊停聚气血壅塞而成痈脓,不可用苦寒下药。本方用附子扶助阳气,败酱草苦寒清热解毒,活血排脓,薏苡仁清热利湿。三药合用治阳虚而痈脓不除。
余据此意治一妇人慢性尿路感染,尿中大量脓球,各类抗生素及消炎药用之无效,终年累月尿路刺激症状不除,痛苦异常求治于余。腰酸畏寒,脉象沉缓,舌润口和,分析此为阳气虚夹膀胱热毒成脓所致,单纯清热解毒,不扶助阳气,正不胜邪所以不愈,故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化裁。
方药:苡仁30克、附子15克、败酱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连服6剂,尿路刺激症状大减。继服10剂,尿全部转阴,腰痛畏寒亦随之消除,从而痊愈。
后以此方治愈类似患者甚多,凡下元寒冷,腰酸痛,恶寒,全身倦怠,尿化验大量白细胞或伴脓球,脉象沉,舌润,辨证属阳虚兼热邪者,用附子配清热解毒药皆效。此类患者长期用抗生素,八正散之类,初有效,继用则无效,缠绵不愈,所见比比皆是。如兼气虚者可加黄芪30克,热邪甚者加木通、瞿麦、扁蓄等。
总之应权衡正邪之轻重变通化裁,以适合病机,则可药到病除。另如有前列腺炎,前列腺中大量白细胞,腰酸,睾丸湿冷,恶寒,应用此方亦多治愈。
曾治一朱某学生,前列腺液大量白细胞,会阴部连尿道痛胀。腰痛畏寒,经某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炎,诸治罔效,经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白花蛇舌草、公英,服二十余剂前列腺液白细胞转阴,诸症消除而愈。
附子入心脾肾经,温肾行水,强心回阳,余治心衰除用附子配活血祛瘀药外(见附子配温阳行水法),配益气活血治疗心律失常属于心阳衰者亦颇见效机。
曾治一男患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用抗心律失常药异搏定、乙胺碘呋酮、慢心律诸药皆无明显疗效,全身乏力、心悸怔忡、气短、手足凉、脉结代、舌淡嫩,辨证为心阳不足,血瘀络阻,以益气扶阳通络法。
方药:附子10克、红参15克、桂枝15克、薤白15克、黄芪3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连服17剂心律恢复正常,诸症俱减。唯夜间睡眠不佳,前方加枣仁20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又连进10剂,诸症皆除而愈。
凡心律失常,脉迟无力,舌润,畏寒,有阳虚证出现者,附子与益气活血药配伍,可以纠正。附子扶肾阳又能鼓舞心阳,合参芪益气,丹参、桃仁活血,气旺血行则可告愈。
总之,附子其性味辛热善行,能通行十二经,自上而下,出表入里,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如配伍得法则可以发挥其多用之功能。
让中医又爱又恨的中药----附子
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篓、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
乌头就是我们常称呼的附子。
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草乌、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很多中医师都感叹:最好用的中药是附子,最难用的中药亦是附子 !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从上述说法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明代张志聪《本草崇原》即记述了这样的医者,并记载了他们的劝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这些医生对附子如此畏惧,究其原因,无非是怕用附子发生医疗事故。也确有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生。如据李介鸣先生介绍,曾有余某,原是律师,1949年后改业中医,用川乌、附子量恒达60g,多至一方120g,治风寒湿痹颇有著效。但因滥用乌、附,几次以之“杀人”而被判刑。
首先,是因为附子有大毒,用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古代这样的例子一定很多,现代临床报导的附子中毒的事例也时常可见。其次,中药治病,在于以药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附子辛热之偏性甚剧,如辩证不确,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甚则加重病情,乃至置人于死地。而认证虽准确,但配伍不当,或剂量失宜,亦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
我第一次接触附子是在我师承吴依娜老师跟诊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开了黑顺片,一开始我还不知道黑顺片原来就是鼎鼎有名的附子。后来听老师和师兄们的介绍才知道,黑顺片就是制过的附子,但是也要注明先煎,一般都要先煎1~2个小时,然后让病人试药,如果没有感到舌头麻才放入其他中药一起煎煮。但是附子的功效很强悍,能够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临床上阳虚厉害的患者一用上这味药,效果很明显。
我们老师有位病人,病历如下:
我们的老师真的仁心仁术,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病人调整药方,附子的量也是先开小剂量,看看病人对药物的接受度,然后再逐步加大剂量,医术高明让病人感激万分!
这个病人的体质很敏感多变,当病人出现便秘时,及时帮助病人调整药方,解决问题。
帮助病人从晚上大汗淋漓要更换几次衣服,到出汗明显减少,不需更换衣服,大便也正常了,腹部也没那么怕冷了,真的帮病人减少了很大的病痛,慢慢恢复正常。老师给我们分享的病例,让我们学习了很多。让我们这些子弟都很佩服,也很庆幸跟到了一个好医生,好老师!
中药古今研究:附子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 风 寒 咳逆 邪气, 温中 , 金疮 ,破症坚 积聚 ,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乘雅半偈》:“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 霍乱转筋 , 下痢 赤白,坚肌骨, 强阴 ,又堕眙,为 百药长 。”
4、《本草崇原》:“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5、《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 喉痹 。”
6、《本草从新》:“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7、《 医学启源 》:“《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8、《本草撮要》:“功专驱风泄湿。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得麻黄补中有发,得人参能留阳气,得熟地能固元阳,得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经。”
9、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 腹痛 ,胃寒蛔动;治 经闭 ; 补虚 散壅。”
10、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11、《本草分经》:“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督脉为病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生用发散,熟用峻补。”
12、《本草纲目》:“治三阴 伤寒 ,阴毒 寒疝 ,中寒 中风 ,痰厥气厥,柔痓 癫痫 ,小儿慢惊, 风湿 麻痹,肿满 脚气 , 头风 ,肾厥 头痛 ,暴泻脱阳, 久痢 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 反胃噎膈 , 痈疽 不敛,久漏冷 疮 。合葱涕,塞耳治聋。”
13、《 本草备要 》:" 补肾 命火,逐风寒湿。"
14、《本草经解》:“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15、《本草经集注》:“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
16、《本草蒙筌》:“气因浮中有沉,功专走而不守。凡和群药,可使通行诸经,以为四肢厥逆,去五脏沉寒。”
17、《本草新编》:“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阙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
18、《本草易读》:“通行十二经。暖肾燥脾,除湿逐冷。退手足之厥逆,舒踝膝之拘挛,回将绝之元阳,降逆上之浊阴。破症瘕积聚,兼治寒疝,疗癫痫麻痹,并息慢惊。呕哕膈噎之疾,沉寒痼冷之 ,泻痢清谷之厄,霍乱转筋之症。通筋脉而坠胎孕,敛疮口而塞耳聋。”
19、《本草择要纲目》:“主治风寒咳逆、温中、散脏腑沉寒、拘挛膝痛、补虚散壅、脊强而厥、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下痢赤白、助阳退阴。”
20、《长沙药解》:“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21、《得配本草》:“主六腑沉寒,回三阴厥逆。雄壮悍烈之性,斩关夺门之气,非大寒直中阴经,及真阳虚散几脱,不宜轻用。引补气药,追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祛除在里之冷湿。”
22、《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主风寒咳逆邪气,寒邪逆在上焦。温中,除中焦之寒。金疮,血肉得暖而合。”
23、《新修本草》:“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疗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
24、《药鉴》:“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
25、《药笼小品》:“通行经络,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祛下焦之寒湿。治中寒中风,心腹冷痛,暴泻脱阳,脾虚久泄,拘挛风痹,小儿慢惊,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症。开关门,消水肿。”
26、《药征》:“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27、《证类本草》:“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乌卧切) ,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
28、《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29、《本草求真》:“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30、《珍珠囊》:“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31、《用药法象》:“除脏腑沉寒,三阳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去甲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还含有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活性和毒性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超过0.020%,淡附片不得过0.010%含苯甲酰新鸟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总量不得超过0.010%。
2、本品有强心、扩血管、镇痛、抗炎、抗溃疡等作用。
3、药理:①具有强心作用,动物实验表明,乌头久煎剂及川附子(熟附子)煎剂,对离体心脏(蟾蜍、蛙、豚鼠)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子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愈显著,毒性愈低。其强心成分般认为是非生物碱部分,其对心脏的作用,部分是由于对迷走神经影响,更主要的是直接对心肌的作用。②对动物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消炎作用。③乌头碱有镇痛作用,东莨菪碱能增强其效力,在药麻复方中,其镇痛作用可与洋金花协同。④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能显著降低大白鼠肾上腺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类甾醇的排泄,减少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在临床上,对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