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铁角凤尾草的功效与作用
铁角凤尾草
(《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石林珠(《峨嵋药植》),瓜子莲(《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猪宗七(《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铁角蕨科植物铁角蕨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铁角蕨
多年生草本,高13~35厘米。根茎短,密被粗筛孔状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10厘米,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一次羽状复叶,线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约1.2~1.5厘米,两端稍渐狭;羽片疏生,20对左右,有极短小柄,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长5~6毫米,先端钝形,前缘有细齿,基部广楔形;叶稍呈草质,表面浓绿色。孢子囊群线形,每羽片上有6~8枚,与中脉略成斜交,囊群盖同形。
生于山沟中石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台湾、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药理作用】叶含粘液质。作用参见"猪鬃草"条。
【性味】《陕西中草药》:"味淡,性平。"
【功用主治】清热,渗湿,止血,散瘀。治痢疾,淋病,白带,月经不调,疮疖疔毒,跌打腰痛。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红白痢,连根叶酒煎服。"
②《峨嵋药植》:"治跌打损伤及腰痛,浸酒服。"
③《广西药植名录》:"外用止血,治火伤。"
④《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疔疮热疖,捣烂敷。"
⑤《陕西中草药》:"利水,通淋,补肾,调经。治小便淋涩,月经不调,白带,遗精,阴虚盗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提醒您:铁角凤尾草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铁角蕨的药用部位
铁角蕨全草药用,用于尿路感染,高血压,妇女月经不调,感冒发烧等。
铁角蕨(学名:Asplenium trichomanes L.)是铁角蕨科,铁角蕨属小型草本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鳞片线状披针形,厚膜质,黑色,有光泽,略带虹色,叶多数,密集簇生;叶柄栗褐色,有光泽,两边有棕色的膜质全缘狭翅,叶片长线形,一回羽状;羽片基部的对生,近无柄,椭圆形或卵形,圆头,有钝齿牙,叶脉羽状,纤细,两面均不明显,孢子囊群阔线形,黄棕色,囊群盖阔线形,灰白色,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和热带、亚热带的高山上。中国广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生长在海拔400-3400米林下山谷中的岩石上或石缝中。铁角蕨喜温暖湿润环境。
大羽铁角蕨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拼音名】Da Yǔ Tiě Jiǎo Jue
【英文名】Largepinna Spleenwort
【别名】 萃补
【来源】
药材基源: 为铁角蕨科植物大羽铁角蕨的全草或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lenium pseudolaseritiifolium Ching[A.laseritiifolium sensu Merr.non Lam.]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去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50-80cm。根茎短而斜升,被黑褐色、光亮的披针形鳞片,全缘。叶簇生;叶柄长15-30cm,灰绿色,初被鳞片,后变光滑;叶片近革质,两面光滑,卵状披针形,长30-60cm,宽12-18cm,顶部渐尖,基部三至四回羽裂;羽片10-12对,基部的近对生,上部的互生,三角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14cm,宽3-5cm,先端狭并为短渐尖,羽片柄长1.5-2cm;小羽片5-7对,互生,稍斜展,三角形,长2-3cm,宽1-1.5cm,先端圆形或稍尖,羽状深裂或为羽状,有短柄;末回裂片斜方形或狭楔形,先端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裂齿,有时分裂;叶脉明显,近扇形。孢子囊群线形,每1裂片有4-5个;囊群盖线形,淡褐色,膜质,全缘,宿存。孢子卵形,黄色,有明显的脊和疏网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长2-4cm,有众多须根和黑褐色披针形鳞片。叶柄长15-30cm;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0-40cm,宽12-18cm,三至四回羽裂,暗黄绿色至暗黄棕色,纵向反卷。叶轴紫棕色,腹面沟状。孢子囊群条形,生于小脉上;囊群盖棕色。气微,味淡。
【性味】淡;平
【归经】肾;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味淡,性平。有驱风湿,强腰膝的功能。用于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
【摘录】《中华本草》
胎生铁角蕨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Tāi Shēnɡ Tiě Jiǎo Jue
【英文名】Plane-stem Spleenwort
【别名】 凤尾草
【来源】
药材基源: 为铁角蕨科植物印度铁角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lenium yoshinagae Makino var.indicum(Sledge)Ching et S.K.Wu[A.planicaule Wall.ex Mett.;A.indicum Sledge;A.yoshinagae Iwatsuk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粗,直立或斜升,密被红棕色、筛孔细密的钻状披针形鳞片,全缘。叶簇生;叶柄长6-20cm,禾秆色,基部被鳞片,向上渐疏,并有纵沟;叶片近革质,无毛,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12-30cm,宽4-7cm,顶部渐尖并为羽裂,基部不缩狭,幼时下面有少数狭披针形鳞片,后则脱落,一回羽状;羽片17-25对,互生,略斜向上,菱状披针形,中部的较大,长3-4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上侧呈耳状,边缘浅裂至深裂;裂片长圆形至舌形,先端有3-6个钝齿;叶脉羽状,上面隆起,侧脉二叉;叶轴往往疏生纤维状鳞片,上部羽片腋间常有1个鳞片的芽胞,行无性繁殖。孢子囊群线形,背生于小脉上侧分叉的中部,靠近中脉;囊群盖线形,膜质,全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800-1100m的密林中树干或湿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江苏除外),东到台湾,北至甘肃等地。
【性味】淡;微涩;凉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主治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浸酒。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淡、微涩,性凉。有舒筋活血的功能。用于腰痛。
【摘录】《中华本草》
倒扣草的功效与作用 倒扣草药理作用
倒扣草(学名:Achyranthes aspera L.)为苋科 植物 粗毛牛膝的全草。 粗毛牛膝一年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 茎多分枝,披散,圆柱形,紫红色,叶对生,矩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或倒卵形。倒扣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倒扣草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倒扣草的功效与作用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Dǎo Kòu Cǎo
【别名】鸡豚草、土常山、牛舌大黄、牛舌头、鱼鳞菜、倒钩草、倒梗草、破布粘、白基牛膝、鸡骨草、牛七风、白牛七、鹅膝、倒捋草、倒吞吞、倒挂草、鸡骨癀、牛獭鼻、倒刺草、虎鞭草、粘身草、鸭脚节、铁马鞭、撮鼻草、倒勒草、掇鼻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粗毛牛膝的全草。
拉丁植物 动物 矿物名:Achyranthes asper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株,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细长,直径3-5mm,土黄色。茎四棱形,有柔毛,节部稍膨大,分枝对生。叶对生;叶柄长5-15mm;叶片纸质,宽卵状倒卵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1.5-7cm,宽0.4-4cm,朱端圆钝,具突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波状缘,两面密生粗毛。穗状花序顶生,直立,长10-30cm,花期后反折;总花梗具棱角,粗壮,坚硬,密生白色伏贴或开展柔毛;花长3-4mm,疏生;苞片披针形,长3-4mm,先端长渐尖;小苞片刺状,长2.5-4.5mm,坚硬,光亮,常带紫色,基部两侧各有1个薄膜质翅,长1.5-2mm,全线,全部贴生在刺部,但易于分离;花被片披针形,长3.5-5mm,长渐尖,花后变硬且锐尖,具1脉;雄蕊长2.5-3.5mm;退化雄蕊先端截状或细圆齿状,有具分枝流苏状长缘毛。胞果卵形,长2.5-3mm。种子卵形,不扁压,长约2mm,棕色。花期6-8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疏林或村庄附近空旷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
【栽培】
生物 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不耐严寒,北方栽培,冬季需防寒。土壤以砂质壤上生长较好,不宜粘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南方3月播种,北方5月播种,条播或穴播.保持土壤湿润,温度17-20℃,约5d出苗,苗齐后应间苗l~2次。
病虫害防治 生长期中有红蜘蛛为害,可用20%双甲脒油1000倍液防治。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微弯曲,长20-30cm,直径3-5mm,表面灰黄色,具细顺纹及侧根痕;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小点状维管束排成数个轮环。茎类圆柱形,嫩枝略呈方柱形,有分枝,长40-90cm,直径3-8mm,表面褐绿色,嫩技被柔毛,节膨大如膝状;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完整者长圆状倒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7cm,宽0.4-4cm,两面均被粗毛。穗状花序细长花反折如倒钩。胞果卵形以根粗、带花者为佳。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方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椭圆形,外壁略突起,有非腺毛。皮层薄壁细胞3-5列,含黄棕色物质;棱角处有厚角组织。中柱鞘纤维于角隅处较发达,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群集中在四棱角隅及两棱中部;导管群周围有木纤维。髓部近中心处有2个相对立的髓部维管束.外韧型。茎基横切面木质部有木间韧皮部。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力为1列类方形细胞;外被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3-4列,含草酸钙簇晶或砂晶;海绵组织细较少,黄棕色。维管束外韧型,4-5个排成不连续环状,束间有大型 薄壁细胞,束周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主脉处上表皮内有厚角组织,呈现双峰状突然袭击起,其下表皮内亦有厚组织,呈不规则孤状突起。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5ml,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2ml,蒸发至干,加醋酐1ml溶解,倾入小试管中,沿壁加浓硫酸1ml,显棕红色环(检查皂甙)。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g,加75%乙醇10ml,回流20min,滤过。滤液加5%盐酸3ml回流15min,冷却,用3%氢氧化钠试液调至中性,用氯仿萃取,浓缩至适量作供试液。另取齐墩果酸作对照品,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O.6%CMC薄层板上,以乙醚-正己烷(2:1)展开11cm,喷以25%磷钼酸乙醇液,于105℃烘5-10min,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 色斑 。
【 化学 成份】种子、根、茎和叶中含蜕皮甾酮(ecdysterone),其中以种子中含量最高[1]。从种子中还分离得倒扣草皂甙(achyranthes saponin)A和倒扣草皂甙B[2]。在未成熟的果中分得倒扣草皂成C和倒扣草皂甙D[3]。种子的成分含蛋白质22.5%,醚提取物4.7%,碳氢化合物56.1%,纤维1.8%,钙0.10%,磷0.46%,铁0.0093%和氨基酸,氨基酸是由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脱氨酸(cystine),苏氨酸(thre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缬氨酸(valine)[4]组成。枝条含生物碱,果实期含量最高[5]。枝条中含36,47-二羟基五十一烷-4-酮(36,47-dihy-droxyhenpentacontan-4-one)及三十三烷醇(tritriacontanol)等[6]。还含倒扣草碱(achyranthine)[7]。
【倒扣草药理作用】
1.本品酊剂用试管稀释法,1:32对白喉杆菌和 溶血 性链球菌,1: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本品10%酊剂1ml与白喉毒素1个量小致死量,置于试管内混全半小时后,给豚鼠皮上注射,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上述作用煎剂均较酊剂为弱。
2.倒扣草碱0.5mg/ml的浓度在体外能使蛙腹直肌收缩,且不为箭毒碱所阻断;对狗有降低 血压 和心率,扩张血管,增加 呼吸 频率和幅度的作用;0.5mg/kg给大鼠灌胃有利尿和导泻作用;对大鼠微有解热作用。
3.自种子分得的皂甙混和物能使离体蛙心、豚鼠心和兔心的收缩力增强;心脏乳头肌衰竭时,应用该皂甙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比用洋地黄快,但作用时间较短。
【鉴别】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5ml,回流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蒸发至干,加醋酐1ml使溶,倾入小试管,沿壁加入浓硫酸1ml,显棕红色环。(检查皂甙)
【性味】苦;酸;性微寒
【归经】肝;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清热 解表。主经闭; 痛经 ; 月经不调 ;跌打损伤; 风湿 关节痛; 淋病 ;水肿; 湿热 带下,外感发热;疟疾;咽痛;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吹喉。
【注意】《福建民间草药》:孕妇忌用。
【附方】①治淋病:虎鞭草鲜全草六钱至一两(干的四至六钱)。水煎饭前服,日服一次。(《福建民间草药》)②治跌伤筋缩疼痛:虎鞭草鲜全草一握和头发一团。煎汤熏洗,每日一次,可常洗。(《福建民间草药》)③治腘窝脓肿:虎鞭草鲜全草二两,酒水炖服;渣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
1.《广西 中药 志》:利小便,清血,消毒。治红白痢疾,喉疾,跌打损伤,壮筋骨,散血,止痛,理 脚气 。
2.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利水通淋。治 感冒 发热,暑热头痛,疟疾,尿路 结石 ,慢性 肾炎 。
3.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强筋,散血。治感冒发热,久热不退, 风湿性 关节炎 ,腰腿痛,喉痛,高血压,肾炎水肿。
【摘录】《中华本草》
倒扣草介绍
生长环境编辑
喜温暖气候,不耐严寒,北方栽培,冬季需防寒。土壤以砂质壤上生长较好,不宜粘土栽培。[1]
分布范围编辑
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1]
栽培技术编辑
栽培方法
用种子繁殖。南方3月播种,北方5月播种,条播或穴播.保持土壤湿润,温度17~20℃,约5d出苗,苗齐后应间苗1~2次。[1]
病害防治
生长期中有红蜘蛛为害,可用20%双甲脒油1000倍液防治。[1]
主要价值编辑
药用价值
性味:苦辛,寒。[2]
功用:清热,解表,利水,活血。
主治:感冒发热,痢疾,疟疾,喉痛,脚气,淋病。水肿,跌打损伤。[2]
膳食价值
中药石斛性平味甘,有 养胃 阴、生津液、除虚热之功。[3]
化学成分编辑
倒扣草
倒扣草
种子、根、茎和叶中含蜕皮甾酮(ecdysterone),其中以种子中含量最高。从种子中还分离得倒扣草皂甙(achyranthes saponin)A和倒扣草皂甙B。在未成熟的果中分得倒扣草皂成C和倒扣草皂甙D。种子的成分含蛋白质22.5%,醚提取物4.7%,碳氢化合物56.1%,纤维1.8%,钙0.10%,磷0.46%,铁0.0093%和氨基酸,氨基酸是由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脱氨酸(cystine),苏氨酸(thre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缬氨酸(valine)组成。枝条含生物碱,果实期含量最高。枝条中含36,47-二羟基五十一烷-4-酮(36,47-dihy-droxyhenpentacontan-4-one)及三十三烷醇(tritriacontanol)等。还含倒扣草碱(achyranthine)。[4]
鉴定编辑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微弯曲,长20~30cm,直径3~5mm,表面灰黄色,具细顺纹及侧根痕;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小点状维管束排成数个轮环。茎类圆柱形,嫩枝略呈方柱形,有分枝,长40~90cm,直径3~8mm,表面褐绿色,嫩技被柔毛,节膨大如膝状;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完整者长圆状倒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7cm,宽0.4~4cm,两面均被粗毛。穗状花序细长花反折如倒钩。胞果卵形以根粗、带花者为佳。[1]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方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椭圆形,外壁略突起,有非腺毛。皮层薄壁细胞3~5列,含黄棕色物质;棱角处有厚角组织。中柱鞘纤维于角隅处较发达,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群集中在四棱角隅及两棱中部;导管群周围有木纤维。髓部近中心处有2个相对立的髓部维管束.外韧型。茎基横切面木质部有木间韧皮部。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力为1列类方形细胞;外被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3~4列,含草酸钙簇晶或砂晶;海绵组织细较少,黄棕色。维管束外韧型,4~5个排成不连续环状,束间有大型 薄壁细胞,束周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主脉处上表皮内有厚角组织,呈现双峰状突然袭击起,其下表皮内亦有厚组织,呈不规则孤状突起。[1]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5mL,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2mL,蒸发至干,加醋酐1ml溶解,倾入小试管中,沿壁加浓硫酸1ml,显棕红色环(检查皂甙)。
铁角凤尾草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拼音名】Tiě Jiǎo Fenɡ Wěi Cǎo
【别名】 石林珠、金星草、止血草、洞里仙、鸡毛草、石蜈蚣、乌骨草、鹿仙草
【来源】 蕨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淡,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调经止血,收敛止带。用于小儿高热,白带,月经不调;外用治烧烫伤,外伤出血,疔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0.3~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