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清热燥湿药、7类常用中药功效对比
(一)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中 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白芷: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细辛: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苍耳子: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散风除湿
辛 夷: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
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香薷: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二)辛凉解表药
薄 荷: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清利头目 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滑利通便 解毒散肿
蝉 蜕: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
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 发表透疹 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
蔓荆子: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驱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 清胃止呕 利尿透疹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排脓散肿
竹 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淡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夏枯草:清肝明目 降血压-散郁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 降血压-润肠通便
栀子: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凉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苦 参: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清热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祛风痛痹
龙胆草:清肝泻火 清热燥湿
(三)清热解毒药
银花: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清心利尿
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通经下乳 利湿通淋
紫地丁: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解蛇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泻火解毒 利咽明目
大青叶: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青 黛: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清肝泻火 息风定惊
鱼腥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 干:清热解毒利咽-降气祛痰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泻火散肿
马 勃:清热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熊胆: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清肝明目
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解毒消痈
土茯苓: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四)清热凉血药
生地: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消痈散结
丹皮: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泻肝火
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五)清虚热药
青蒿:清热除蒸凉血-解暑截疟
白薇:清热除蒸凉血-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地骨皮:清热除蒸疗疳-清肺降火 凉血止血 除烦止渴
银柴胡:清热除蒸疗疳-
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一)攻下药
大黄: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解毒祛瘀除湿
芒硝: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润燥软坚
大黄: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虎杖: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祛痰止咳
番泻叶:泻下通便导滞-行水消肿
芦 荟:泻下通便导滞-清肝泻火
(二)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三)峻下逐水药
甘遂:泻水逐饮-善行经髓痰涎
大戟: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湿
芫花:泻水逐饮-善除胸胁伏饮痰癖 杀虫疗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巴豆: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威灵仙: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鲠 行痰水
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独活:祛风胜湿止痛
蕲 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乌梢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木瓜: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木瓜: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秦艽:祛风湿热痹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防己:祛风湿痹痛-祛风清热 利水消肿
防风:祛风湿痹痛-祛风却寒 止痉止泻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
五加皮: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
藿香: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和中止呕
佩兰: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化内湿
藿香: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厚朴:燥湿运脾 行气消积 下气平喘
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泄 安胎
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温胃止呕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草蔻:燥湿温中-止呕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车前: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热解暑 清热收湿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明目,清肺化痰
木通: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血分利血脉
通草: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气分清肺热
瞿 麦:利水通淋-破血通经
海金沙:利水通淋-止痛
石 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扁 蓄: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地肤子: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萆薢:祛风除湿 利湿去浊
萆薢:利湿浊,祛风湿
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
金钱草:清热除湿退黄-通淋排石 解毒消肿
附子: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肉桂: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温通经脉
附子: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干姜: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吴茱萸: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小茴香: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分享 健康 知识,喜欢的话,可以右上角的红色关注!
青蒿的主要价值
药材概述:青蒿;
【用药禁忌】:
1. 《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
2. 《本草通玄》:胃虚者,不敢投也。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三焦、肾经。
【采制】:秋季花盛开进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
【炮制】:
1.青蒿: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
2.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3.南方也多做成面食,俗称“蒿团” 1、抗血吸虫:杀灭作用;花枝睾吸虫。
2、促免疫作用: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促进机体细胞的免疫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青蒿水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对皮肤癣有杀灭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青蒿素能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该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虐之功。
1,解暑:可治外感暑热,发热烦渴。
2,截虐:主治疟疾引起的寒热往来。
3,凉血,退虚热:善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温热病后期,热入阴分,夜热早凉者。
剂量/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克,治疟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1.治疗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 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 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圣济总录》青蒿丸)
2.治疗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份.同豆豉捣作饼 日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蒿豉丹)
3.治疗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 甘草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4.治疗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 如常酿酒饮.(《本草纲目》)
5.治疗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补缺肘后方》)
6.治疗温病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 煮取二杯日再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7.治疗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 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
8.治疗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 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9.治疗蜂螫人:青蒿捣敷之.(《补缺肘后方》)
10.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包)三钱。水煎服。(《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
11、治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青蒿一斤(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五)两(生捣罗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圣惠方》青蒿圆)
12.治劳瘦:青蒿(细锉)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不以时。(《鸡峰普济方》青蒿煎)
13.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
14.治阑尾炎、胃痛:青蒿、毕拨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二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5.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16.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仙方》)
17.治金疮扑损:
①青蒿捣封之。
②青蒿、麻叶、石灰等分。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肘后方》) 【青蒿适合人群】:脾胃虚寒者慎服。
【青蒿食疗作用】: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归肝、胆、肾经,芬芳清冽,透内内外
具有清热退蒸,清暑截疟,除湿杀虫的功效
主治阴虚潮热骨蒸,外感温热暑湿,头目昏晕,疟疾,黄疸,泻痢,疥癣,皮肤瘙痒。
【青蒿食物相克】:青蒿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青蒿做法指导】:青蒿常与藿香、佩兰、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热;和黄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常和秦艽、鳖甲、地骨皮等同用。
用于夏季感受暑热,常配银花、连翘同用;治疗多种虚热,如骨蒸劳热、盗汗、温病热入阴分,亦可治疗久热不退及小儿夏季热,该品治疗疟疾发热疗效颇佳,常配鲜荷叶、鲜竹叶、金银花、滑石甘草、西瓜翠衣等配伍;该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疟之功,常与茵陈、栀子、黄连、黄柏、蛇床子、苦参等配伍。 【通用名称】:青蒿素
【英文名称】:Artemisinin
【中文别名】:黄花蒿素、黄蒿素
【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分子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156-157℃( 水煎后分解)
【主要产地】:重庆酉阳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其次是核膜、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青篙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该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篙素衍生物青篙酯,T1/2为0.5小时,故应反复给药。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成人常用量:
(1)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口服,首次1克,6- 8小时后0.5克,第 2、3日各0.5克;直肠给药,首次0.6克,4小时后0.6克,第 2、3日各0.4克。
(2)恶性脑型疟,肌内注射,首剂0.6克,第 2、3日各肌注0.15克。
(3)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1个月每次口服0.1克,一日 2次;第2个月每次0.1克,每日 3次;第3个月每次0.1克,每日 4次。
肌肉注射,首次剂量0.2克,6-8小时以后给药0.1克,第二,第三日各肌肉注射0.1克,总量0.5克.重症第4日再给0.1克,或连用3日,每日0.3克,总量0.9克.小儿每公斤体重15毫克,分3日肌肉注射。口服,首次剂量1克,6-8小时以后再服0.5克,第2,3日各服0.5克,三日一疗程,总量2.5克.小儿每公斤体重15毫克,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注射部位疼痛,硬块.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妊娠早期慎用。
个别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轻度皮疹。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自行恢复.
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相互作用:
1.该品必须与伯氨喹合用根治间日疟。
2.与甲氧苄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减少复燃或复发。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单方青蒿素的使用容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
青蒿性味苦寒,但不伤脾胃。具有清热解暑,退虚热、宣化湿热的功效。
青蒿含有挥发油、青蒿素等成分,有明显的降温解热作用,还能帮助排汗。所以,夏日将青蒿水煎液作为清凉饮料,是防治中暑的良药。
每次用青蒿12克,加适量水煎后服用,热饮或放凉饮用均可。若加入绿豆、菊花、冰糖,则更是香甜可口的防暑佳品。右图是中华民国24年出版的【审查征集验方】第四集,第五章是疟疾,介绍了青蒿治疗疟疾的一些内容。
青蒿有什么功效作用?
中草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的地上部分。那么青蒿的功效与作用怎样呢?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青蒿的功效
青蒿主治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溼热黄疸。
该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虐之功。
1、解暑:可治外感暑热,发热烦渴。
2、截虐:主治疟疾引起的寒热往来。
3、凉血,退虚热:善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温热病后期,热入阴分,夜热早凉者。
青蒿的作用
1、抗疟作用:青蒿素可抑制疟原虫的生长,还有直接杀伤作用。
2、抗血吸虫:杀灭作用;花枝睾吸虫。
3、促免疫作用: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促进机体细胞的免疫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青蒿水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对面板癣有杀灭作用。
5、对心血管系统:青蒿素能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
青蒿的药用价值
青蒿常与藿香、佩兰、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热;和黄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常和秦艽、鳖甲、地骨皮等同用。
用于夏季感受暑热,常配银花、连翘同用;治疗多种虚热,如骨蒸劳热、盗汗、温病热入阴分,亦可治疗久热不退及小儿夏季热,该品治疗疟疾发热疗效颇佳,常配鲜荷叶、鲜竹叶、金银花、滑石甘草、西瓜翠衣等配伍;该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疟之功,常与茵陈、栀子、黄连、黄柏、蛇床子、苦参等配伍。
1、治疗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圣济总录》青蒿丸***
2、治疗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份。同豆豉捣作饼日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蒿豉丹***
3、治疗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4、治疗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本草纲目》***
5、治疗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补缺肘后方》***
6、治疗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7、治疗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8、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
青蒿素
青篙素是从中草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成人常用量
1、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口服,首次1克,6-8小时后0.5克,第2、3日各0.5克;直肠给药,首次0.6克,4小时后0.6克,第2、3日各0.4克。
2、恶性脑型疟,肌内注射,首剂0.6克,第2、3日各肌注0.15克。
3、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1个月每次口服0.1克,一日2次;第2个月每次0.1克,每日3次;第3个月每次0.1克,每日4次。
肌肉注射,首次剂量0.2克,6-8小时以后给药0.1克,第二,第三日各肌肉注射0.1克,总量0.5克。重症第4日再给0.1克,或连用3日,每日0.3克,总量0.9克。小儿每公斤体重15毫克,分3日肌肉注射。口服,首次剂量1克,6-8小时以后再服0.5克,第2,3日各服0.5克,三日一疗程,总量2.5克。小儿每公斤体重15毫克,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注射部位疼痛,硬块。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妊娠早期慎用。
个别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轻度皮疹。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自行恢复。
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 *** 。
山银花的功效与作用
1 清热解毒
山银花清热解毒作用颇强,在外科中为常用之品,一般用于有红肿热痛的疮痈肿毒,对辨证上属于“阳症”的病症,较为适合,可合蒲公英、地丁草、连翘、丹皮、赤芍等煎汤内服,或单用新鲜者捣烂外敷。
2 疏散风热
山银花甘寒,既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且在清热之中又有轻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症未解、里热又盛的病症。应用时常配合连翘、牛蒡子、薄荷等同用。配以鲜生地、玄参、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营泄热。
3 营养价值
现在药理学的分析研究,山银花含绿原酸、挥发油、黄酮类、三萜皂甙、木犀草苷等多种成分。
1、山银花中发现了大量的三萜皂类成份,该成份具有保肝、抗癌活性。
2、山银花含有绿原酸。试验表明,绿原酸有较高清除自由基作用,具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3、山银花也含有木犀草苷,且不低于0.05%。木犀草苷确实有杀菌与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4、山银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猪油的氧化具有明显的一直作用,主要是因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分结构,能够提供活泼的氢质子与油脂氧化产生的自由基结合成稳定的产物,从而阻断油脂的自动氧化过程。
青蒿的功效与作用
……
(三)临床观察无毒
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前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临床应用青蒿浸膏片治疗疟疾590例,仅3.4%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用青蒿素各种制剂治疗患者2089例,均未见明显副作用。动物实验及人体试服观察表明:青蒿中提得的抗疟有效部分及其有效单体青蒿素对动物及人体主要脏器均无明显影响。水混悬剂肌肉注射时局部可有轻微疼痛,亦有报道,使用青蒿素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
(四)应用注意事项
苦寒之药对胃家不利,故胃虚者慎用。
凡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者忌用。
青蒿做法指导
青蒿常与藿香、佩兰、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热;和黄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常和秦艽、鳖甲、地骨皮等同用。
用于夏季感受暑热,常配银花、连翘同用;治疗多种虚热,如骨蒸劳热、盗汗、温病热入阴分,亦可治疗久热不退及小儿夏季热,本品治疗疟疾发热疗效颇佳,常配鲜荷叶、鲜竹叶、金银花、滑石甘草、西瓜翠衣等配伍;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疟之功,常与茵陈、栀子、黄连、黄柏、蛇床子、苦参等配伍。
青蒿适合人群:脾胃虚寒者慎服。
青蒿食物相克:青蒿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青蒿鳖甲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
【组成】青蒿6克 鳖甲15克 细生地12克 知母6克 丹皮9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沮服。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热邪深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青蒿素
青蒿素是青蒿的精华,亦是当今世界上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原产于我国的青蒿,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但青蒿素的含量随产地不同而差异极大。有人对我国野生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进行了测定:广西阳朔山区1.03%,四川酉阳0.87%,湖北宜昌0.3025%,重庆0.4575%,山东0.055%,内蒙包头0.14%,北京0.1148%,其中,川、桂地区出产的青蒿青蒿素含量较高,有些地区超过1%。调查显示,青蒿素的含量与地理分布关系不大,但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生长于山石上的青蒿类型青蒿素含量高,而生长于平地、土坡、路边的青蒿素含量较低。种植实践还表明,开花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青蒿素含量最高,此后青蒿素含量迅速降低。普通野草从民间走进古籍,又从古籍走向世界,皆因其独特的芳香——为全球疟疾带来了健康的福音。
真假青蒿
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 Artemisia carvifolia)的全草。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香苦草。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的全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
牡蒿 :为菊科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的全草。东北地区常作“青蒿”入药。不含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的全草。以青蒿收载入《滇南本草》,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
在以上提到的五种蒿草中,只有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青蒿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青蒿”只有一种,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青蒿”改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两种均可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 1990年版)时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从此中药的‘青蒿’ 变成了‘黄花蒿’。
但目前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黄花蒿外,中药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药。
上一页 1 2 3